中国服饰文化的源头要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期,当时的原始人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还没有发明出农业和纺织业,因此,他们只能穿兽皮和树叶。
大约5000年前,到新石器时代末期,原始人依靠他们的聪明才智,通过大量实践,发明了初级的农业与纺织业,把植物纤维经过处理后,织成麻布来做衣服。后来,黄帝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和丝纺,随着丝织品的出现,人们制作服饰的水平越来越高,为各种服饰的出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史记》里有这样一句话: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
正是黄帝和嫘祖的发明创造,让人们走进了“穿衣文明”,穿衣不仅仅是保暖御寒,还跟礼仪、文化、信仰、身份、地位结合起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汉服服饰文化。
《左传正义·定公十年》里说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这句话是说,中国自古就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衣冠”被赋予许多元素后,最终演化成文明的代名词,成为华夏礼仪的有机组成部分。
早在西周时期,周公就制定了完整的礼乐制度,简称为“周礼”,这是一套社会典章制度与行为规范,包含“五礼八纲”,五礼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八纲是“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礼、射礼、朝礼、聘礼”,整个内容包括饮食、起居、行军、婚嫁、祭祀、丧葬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规范着所有人的言行。
人们在做这些事情时,有一套严格的规范,尤其在穿衣方面,什么场合该穿什么衣服,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否则,被看作是“蛮人”。周朝这一套礼乐制度,为后来汉服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许多借鉴的东西。
当然,汉服并不仅仅指代衣服,广义上的汉服还包括足衣和首服,即脚上穿的各种鞋袜和头上戴的各式头饰,以及随身佩戴的各种配饰,包括佩玉、披帛、香包、首饰,等等,所有这些跟汉服组合在一起,才算是真正地穿着汉服。
可以说,汉服文化是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里,等级文化、政治文化、礼仪文化、孝道文化,以及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的直观体现。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延续5000年而没有中断的文明,形成了广博高深的“汉文化圈”,尤其在唐代,汉文化发展到顶峰,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们周边的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在历史上一直以崇拜的眼光,把我们看作是宗主国,他们则以藩属国自居,从政治、文化、经济、商业等方方面面来效仿我们。
大唐王朝是周边国家的宗主国,唐朝皇帝被周边国家视作“天子”,在每年的固定时间,周边国家和民族的首领或使臣,都要带着礼物来到长安城朝谒中国皇帝,践行所谓的“朝集”制度,然后接受中国皇帝的论功受赏。
在朝谒过程中,外国人必须穿上本国国服来奉礼,以表达仪式的神圣,以及对天子的敬畏。然而,此时期不论是日本、朝鲜、越南等国,还是突厥、靺鞨、吐蕃等民族,都没有自己的正式礼服,因此,他们就仿照汉服的样子,开始制作自己的礼服。可以说,正是唐朝实行的“穿国服奉礼”制度,极大地促进周边国家和民族产生了自己的民族服饰。
如今,日本的国服叫“和服”,韩国的国服叫“韩服”,它们是在汉唐时期逐渐传入的。
和服在日本最初的称呼是“吴服”,这个称呼直接揭示了和服的来源地——中国吴地(江浙一带),意为从中国吴地流传过去的服装样式。
三国时期,东吴距离日本本土较近,两地之间的商贸活动比较频繁,日本人在此时首次接触到了汉族服饰。在后来的日本奈良时代(710年——794年),中国正值盛唐时期,对周围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非常大,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文化艺术、衣冠礼仪和律令制度,和服的雏形由此开始建立。
从奈良时代之后,日本还没有和服的概念,他们的和服在样式上完全模仿汉服。后来,再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日本人不断给他们的民族服装融入本土文化元素,到江户时代,才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和服模样。
日本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有一部著作《装束要领抄》指出:和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异益。本邦通中华也始于汉,盛于唐世时。这句话非常客观地指出了和服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