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长江流域湖泊示意图
古代长江中下游有两大湖泊(洪泛湖):云梦泽和彭蠡泽,这两个湖泊面积极大,几乎覆盖了整个江汉平原,以及鄱阳湖平原,黄石、安庆地区。长江流域古代很少有洪水,关键就在于这两大湖泊的调节能力。
就拿云梦泽来说,从"华容隆起"北侧至汉江以南的广大地域,在古代被称为云梦泽(不包含洞庭湖)。
云梦泽并不是一个大湖,而是一大片连绵不断的湖泊和沼泽的统称。长江流到这里呈漫流状态,通过“九穴十三口”进入云梦泽,江湖不分,水位随季节的不同而自然消长。全盛时期的云梦泽水域面积达2.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太湖面积的10倍,青海湖的5倍。
一个如此巨大的湖泊横亘在长江中游,再大的洪水到了这里,也会被消散于无形,更何况九江一带还有一个同样巨大的彭蠡泽。所以,长江在古代的大部分时期里一直都是“洪水过程不明显,江患甚少”。
随着魏晋之后中国人口的逐渐南迁,长江流域的开发也一步步增大,耕地需求也更多,人们就开始深入云梦泽中开垦。
可是,长江汇入云梦泽的“九穴十三口”因为连年淤积,经常改道泛滥,导致土地开垦之后不久又被水淹没,于是人们就开始修建大堤,逐步堵塞长江进入云梦泽的“九穴十三口”。一直到明朝嘉靖年间,“九穴十三口”最后一个位于北岸的"郝穴"被封堵,荆江大堤形成,云梦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云梦泽和洞庭湖的变迁
在“九穴十三口”被封堵的过程当中,长江中游的洪峰无法得到调节,转而从荆江大堤南部溃下(荆南四口),崩流进入洞庭湖,使洞庭湖面积进一步扩大。洞庭湖至此成为了继云梦泽之后,长江荆楚地区的洪峰调节器。
到了明清时期,南方人口进一步增多,早先开垦出来的云梦泽已经不能满足耕地需求了,于是人们又开始向洞庭湖要地。这一举动使得洞庭湖在明清时期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如上图)
同样的原因,彭蠡泽也因为长年累月的围垦而消失,留下龙感湖、黄湖等一系列小型湖泊,而洞庭湖、鄱阳湖也在“疯狂围垦”的过程中日益萎缩。
原本用来调蓄长江洪峰的湖沼被河堤隔离开来,变成了良田,但人们在这个过程并没有改变该地区地势低洼的本质,毕竟这只是围湖而不是填湖。
这种做法导致的后果是:一旦长江的洪水得不到合理的分流舒缓,就会暴涨,最终冲破堤坝向周边溃退,涌向低洼的围垦区,也就是围湖造田的区域,给这里带来灾难。
用直白一点的话来说,长江中下游洪水之所以变得越来越频繁,并不是因为长江的洪水真的变多了,而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们住进了昔日的洪泛区,也就是古云梦泽、洞庭湖、彭蠡泽的水域范围之内。
明朝时期的洞庭湖和今日洞庭湖对比
就拿洞庭湖来说(如上图),黄色的区域在千万年前就是长江泛滥时洪水所能触及的地区,早期之所以很少有长江洪灾的记录,是因为当时这些“洪泛区”里根本没有人,是一片巨大的湿地,即使这里被水淹没,那也只能说是洞庭湖里的水涨了一点而已,根本称不上是洪水,更不要说什么洪灾了。
而到了后来,洪泛区里的人越来越多,洞庭湖被严重压缩,原来的湖区成了庄稼地和居住区,那么当长江再次涨水,缩小版的洞庭湖自然是撑不住的。一旦缩小版洞庭湖撑不住,那么洪水自然要冲破围堰,涌进原来的湖区,也就是现在的居民区和庄稼地。如此,洪灾就产生了。
洪泛区的人口越来越多,是长江流域洪灾越来越频繁的根本原因之一。
武汉-荆州段分洪区分布图
熟悉地理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长江中游地区平原甚少,如果这四大区域都是湖泊沼泽,那么湖北、湖南以及江西、安徽南部将无平原之地可耕,无法大力发展农业就更无从发展经济了。
所以,古代中国人民毅然选择向大自然宣战,冒着生命危险去洪泛区开垦、耕种、生存。虽然这是一种无奈之举(毕竟是为了生存),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今日长江中部地区经济之强盛,绝离不开昔日云梦泽、彭蠡泽、洞庭湖开垦先民的鲜血和汗水,没有他们围垦出来的大片土地,中部崛起将会是一纸空谈。
而现在,粮食短缺已经不再是困扰中国最大的问题,我国正在进行退田还湖,退耕还林政策,以图增大长江沿岸湖泊分洪能力,增强长江流域植被蓄水能力,同时对分洪区居住人口进行集体搬迁,减少洪水对洪泛区人民生命安全的威胁。届时,洪泛区不仅可以在不发生人员伤亡的情况下随时进行有效分洪,还能在非洪泛时期进行农业生产,一举两得。
如果有一天长江的洪水得到全面遏制,那对整个长江流域日后的经济发展而言,都是一个强有力的保障,到了那一天,长江才真正称得上是黄金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