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著名的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有一次在内部一个讲座上评价杜甫名作《石壕吏》,说这首诗是在表现古代老百姓的“爱国主义精神”。
康震的理由大致概有三:
一曰,诗中的征兵行动,是由“咱们的军队发起的”;
二曰,“石壕吏”是“国家公务员”,是郭子仪“委派地方武装部的干部”来完成紧急征兵任务的;
三曰,诗中的老妪最后“没有一头撞死”,而是主动跟石壕吏走了。

于是得出一个结论:国家征兵没有错,石壕吏没有错,老妪也没有错。石壕吏“顶多是态度不好”,但是“他的态度再好老百姓也没法接受”,这就等于说石壕吏的态度其实也没啥大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老妪最后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因为她主动提出跟石壕吏到军队去做饭。因为她知道,石壕吏是为了国家来征兵的。
征兵又是为打跑安禄山,打跑安禄山又是为了恢复原来的生活秩序。可见此老妪的身上,具有一种“爱国主义精神”。
一、康震解读《石壕吏》为何引发争议?想也不用想,我们就知道康震就是在“胡说八道”。第一,古代普通老百姓的头脑里面,大多没有“爱国主义精神”这回事。
第二,杜甫只是用他的诗歌忠实地记录下了一出人间悲剧,诗中的“怒”、“苦”等用语已经很明显流露出对老妪一家人的同情,说这是在“歌颂爱国主义精神”完全是“指鹿为马”。
那么,为什么堂堂一个高校的博士生导师,一个专业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呢?

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康震在解读、批评这些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一直在使用当代人的政治思想与阶级立场。
杜甫的诗歌一直被人们称为“诗史”,按照“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念,康震等人对待杜甫创作《石壕吏》时的“政治立场”,自然不敢大意。
了解这首诗创作背景的人都知道,石壕吏的确是郭子仪派去征兵的“国家公务员”,而郭子仪正是“中兴大唐”的名将。
没有郭子仪,大唐可能就要提前完蛋了。但是杜甫写《石壕吏》这首诗,的确也是在批评小吏“夜捉人”的恶行。
可是你能因此告诉我们的学生们,“诗圣”杜甫写这首诗的目的是在“和国家唱反调”吗?显然是不能的。
但是讲杜甫,又不能绕开他这首代表作。于是康震等人只能另辟蹊径,告诉学生们,杜甫是在歌颂老妪的“爱国主义精神”!
有网友看了“严重不服”,于是发问:这家的老翁为什么“逾墙走”了,让自己的老伴去充军,难道他就不爱国吗?

还有人找来了大唐的政治制度,长篇大论地从老妪家吃奶的孙儿推导出他大儿子、二儿子和三儿子的年龄。
得出的结论是:老妪的长子不会超过三十岁。古代人结婚结得早,唐代男性一般十三、四岁就结婚了。那么算起来,这家的老翁也就五十岁。
五十岁并不算太老,按唐朝的“府兵制”,此老翁当时还没有除脱“兵籍”。可是这个老翁“不爱国”,他也不管老太婆和儿媳、小孙子,自己连夜“逾墙走”了。
还有这家的儿媳妇,你抱着娃儿在家里哭什么呢?征兵法又不捉奶娃,又不捉小媳妇,可见她也是一个不爱国的家伙。
既然要歌颂“爱国”,杜甫为什么又要花这么大力气,写这家人一大堆“不爱国”的表现呢?事实上杜甫写这首诗的目的,的确就是在批判某些东西。
杜甫批判的对象,除了“石壕吏”违规征兵的行为(大唐兵制并没有“以老妇人充军”的征兵条例)。除此之外,他批评的对象,当然还应该有安禄山与唐朝之间“残酷的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