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地长征历史遗存周边,都分布着大量的文物、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湿地与地质公园资源。 (节选自《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建设保护规划》建议稿)
图为瑞金沙洲坝革命旧址群。 杨 戈摄
图为红军长征湘江战役中新圩阻击战战地救护所旧址。 杜凡丁摄
图为黎平少寨红军桥。1934年12月,红军长征经过少寨,当地群众为红军搭建了此桥。
图为著名的娄山关。
2019年7月24日,**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
“国家文化公园”,不仅是一种新的遗产保护、利用、传承模式,而且成为塑造国家形象、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播、构建国民身份认同的公共文化载体。
体验线路和历史步道,是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呈现出的种种特质:鲜明而统一的主题、历史道路和故事线索共同组成的骨架、鲜活的历史记忆和情感、突出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条件,都凸显了强调叙事、体验和融入环境创造氛围的重要性。
长征沿线
汇聚了丰富的文化、自然资源
以贵州为例,其境内的长征历史遗存数量众多,故事丰富,情节激动人心,又串联起更多的文化和自然资源。
重要事件:中央红军开展以遵义会议为核心的黎平、猴场、鸡鸣三省、苟坝等系列会议;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红二、六军团乌蒙回旋战。
重要主题:对革命理想的信念和对党的忠诚;党的新领导核心的形成和革命道路的成熟;与反动势力的殊死搏斗;红军的严守纪律与团结友爱;战胜自然条件的艰难险阻;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重点工作段落:中央红军四渡赤水长征路线,与四川、云南境内的长征线路相连接;红二方面军乌蒙回旋战长征路线。
重点工作内容:重点开展红二、六军团转战滇黔边特别是乌蒙回旋战的历史遗存补充调查;加强中央红军系列会议、四渡赤水相关旧址和纪念馆的合作交流,与四川、云南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形成完整的故事线。
重点联合展示资源: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息烽集中营等其他重要革命历史遗迹;长征沿线反映少数民族文化(苗族、侗族等)的传统聚落;赤水河谷、鸡鸣三省大峡谷、乌蒙山等反映沿途自然地理特征的自然资源;赤水河沿岸反映传统酿酒技艺的系列历史遗存;茅台镇、土城镇等历史文化名镇;茅台为代表的酒文化相关的历史遗存;茶马古道及沿途重要驿场、村镇。
长城和大运河已分别于1987年、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遗产价值、构成要素、保护传承理念已在国内外形成高度共识。而将长征历史遗存作为一个遗产体系进行整体保护、利用,则面临全新的挑战。
长征历史遗存数量庞大
涵括巨大的地理尺度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需要解决价值提取和体验的双重目标。
现存长征历史遗存数量庞大,零散分布于中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而且多数地处偏远区域。基于当时残酷的斗争条件,它们大多数并非专门为长征而修造,因而类型庞杂多样,大如住宅、祠庙、教堂、作坊,到渡口、桥梁、古道、关隘;小如书写在墙壁上的标语、淹没在山林中的战壕、树立小路边的一个墓碑,甚至一个山洞、一棵树、一口井……分布散、单体小,使得长征历史遗存在视觉冲击力和外观吸引力方面也受到一定限制。
“从太空能否看到长城?”这个为人熟知的话题至少证明了长城带来了怎样的视觉震撼和深刻印象。如今,大运河的重要段落也仍在通航,行于河上,两岸风光可尽收眼底,无疑也是展示亮点。但客观地说,许多长征历史遗存需要细致的内容设计和环境营造。*主席著名的《七律·长征》诗篇,勾勒出长征自然环境和红军战士战胜的艰难险阻。这些行军线路少有平坦的通衢大道,多崇山峻岭、激流险滩,甚至反复穿越雪山、草地等人迹罕至的区域。受地理、交通条件所限,这些地理环境在历史上属于“老、少、边、穷”地区。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如何吸引人呢?
“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理念,强调价值的整体性:整体价值大于单体之和。长征历史遗存,体现的正是这种“1 1>2”的整体性价值,每一个单体都如同蕴藏着独特历史信息和历史细节的拼图,以整体视角看去,呈现出的是全景式的长征故事。
将道路、故事、自然景观相互联系
规划长征“文化线路”遗产体系
尽管空间分布分散,但长征历史遗存具有更加鲜明的主题和完整而紧凑的故事线索。以贵州为例,全省70%以上的市县都有长征文物分布且遗存相距甚远。但这数百处历史遗存所见证的会议、战斗、行军、扩充等环节,构成“红军入黔、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兵临贵阳、西出贵州”等环环相扣的重大历史事件,体现了长征中“伟大转折”的历史进程,展现出一幅场面宏大且细节丰富的历史场景。
当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有一个重要思路是“遗产即记忆”。长征历史虽不久远,但其承载的国家、集体和个人的记忆及情感依然生动鲜活,富于时代感召力。
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建设保护过程为例,参加规划的成员大多是年轻人。从2016年开始,他们反复行走在长征路途中,考察了长征全线。无论身处川西雪原、黄土高坡、赤水河畔抑或是五岭环抱之中,都能在那些被父辈起名为“共产”、“万里”、“长征”的流落红军后代身上,在那些义务讲解长征故事的亲历者身上,在那些捧着红军烈士牌位走进祠堂的宗族成员身上,在那些素不相识,却义务为我们除草带路、烧开茶水、送上鼓励的村民身上,清晰地感受到这种记忆与情感的真实传承。这极大地鼓舞了规划团队。当今,文学、绘画、音乐和影视创作不断通过各种时尚方式“重新回归历史现场”,这也显示出人们对于重新发现和认识历史的精神需求。于是,在规划中更注重对于活态历史记忆的感知和体验,而不局限于单纯地观看展览,旨在吸引体验者尤其是年轻人产生深刻的感悟。
红军长征路线,从东南至西北跨越了大半个中国,穿行在我国中西部地理阶梯地貌中,那里也是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最为多元交融的区域。一望无际的川北草原记录下“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的艰辛;川台错落、连绵不绝的黄土梁峁和丘陵台地蕴含着“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的豪迈;冰封雪盖的秦晋高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之景仍犹若当年……长征经过的地域是偏远而艰险的,但景观也是壮丽和丰富的。正是因为地处偏远,长征沿线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态得到了更加完整的保存。于是,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里,重走一段长征之路,既是体验一条红色革命之路,同时也是一条文化自然巡礼与探险之路,与自驾游、户外运动、徒步越野有着天然的契合。
传统意义上的“公园”是以休憩娱乐为主的场所;而“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一项文化工程,则是要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形象塑造、传统继承、文化传播和精神弘扬。以“重走长征路、感悟长征精神”为核心,开展一系列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传承工作,应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重点。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如何设计“重走”体验?
目前人们最关注的,仍是怎样“重走”这条故事性极强的主题线路。
首先,长征历史步道,将成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最重要、最基本的体验方式和展示手段。通过身体力行的行走过程,人们达到知行合一的体验收获。目前,结合史料研究与实地考察,规划团队已经完成搜寻梳理现存“红军路”和“红军村”;选择路线明确、遗存丰富、历史环境完整、地质条件安全、基础设施较成熟的红军路,经过清理保护,适度改造提升,开辟为长征历史步道;选择红色氛围浓厚、文物和文化资源集中、文旅发展基础和潜力较大的红军村,开辟为长征宿营地,形成“万里步道、千村串联”的基本骨架,将沿线丰富的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纪念馆展示馆、相关自然和文化资源相互连通,将蕴含在其中的长征故事和历史记忆按照历史主题相互连接。
基于统一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正在形成全程贯通的线性历史文化地标。在长征历史步道上,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将有许多展示人与遗产、人与历史的互动文化活动。这其中不仅包括“红军会师节”“烈士祭拜”“历史展演”等规模较大、在特定纪念日举办、具有一定仪式感的活动,也涵盖“长征故事分享会”“文艺作品朗诵会”“室内外情景剧”“主题摄影和绘画比赛”等当地群众参与度高、主办方多元、生活化和常态化的活动。此外,定向越野、登山、徒步等体育运动和赛事,同样与“长征中的急行军”主题相适应,由此构建出开放共享、历史氛围浓厚、与公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系列文化活动。
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为例,长征路线周边分布有4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处国家级地质公园和2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传统村落和名镇名村达400余处,其中很多资源与长征历史相关联。通过“融入主题、纳入线路”的方式进行联合展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又能够创造全新的文化旅游品牌,扩大市场吸引力和综合带动力。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还会成为长征沿线地区的重要文化资源。学校不仅能增加课程内容,还能扩大现场教学和体验教学课程范围。以此为基础,与高校、中小学、民间机构充分合作,研发面向不同需求的研学、教育、培训课程,出现各式各样的“长征学院”和“长征课堂”。
(照片除署名外均选自《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文化资源》)
链接:
长征文化线路上的历史步道是如何规划的?
长征文物分布:沿途原则上必须有长征文物分布,尽量选择长征文物分布较为集中的区段;
故事完整性:每段步道应有明确的主题,起止点的选择应照顾到所讲述长征故事的完整性。线路较长的步道可在统一的主题下拆分为若干阶段性故事,便于分期建设;
历史线索清晰程度:尽可能选择红军行军路线较清晰可寻、历史证据确凿的路段;
景观条件及相关资源富集程度:尽可能选择自然景观较好、人文资源富集、较能体现长征时期历史环境的路段;
地理条件:所选段落应满足基本的安全性与可达性,避让地质灾害频发区;
道路连贯性:步道应尽可能保证步行体验的连贯性,不宜过多被车行道路打断;
步道长度:步道应具备一定长度,以保证步行体验的时间足够长。同时考虑到操作的可能性,每段步道长度控制在10-100千米之间(1至5日步行距离),高海拔、山地等行走困难地区可适当缩短;
与历史道路结合:应尽可能与其他历史道路或文化线路相结合,如茶马古道、蜀道、川盐古道、湘桂古道、南粤古驿道等;
生态保护:不宜穿越生态易受损害区域,与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摘自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长征标识与展示体系建设指引》第3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