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泊,仅次于青海湖。鄱阳湖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江河及博阳河、漳田河、潼津河等区间来水,经调蓄后在湖口注入长江。鄱阳湖对于长江水位的调控、水源的保护、当地气候的改善和周边地区生态平衡的维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近年来,鄱阳湖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缺水危机。2023年7月20日11时,鄱阳湖代表站星子站水位退至11.99米,为1951年有记录以来同期最低水位,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2023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早进入枯水期的年份。这意味着鄱阳湖今年将面临更长时间的干旱和更小的蓄水量。据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鄱阳湖水位仍将持续走低。
鄱阳湖为何提前干了?这背后有哪些原因?又会带来哪些影响?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一、气候变化导致降雨减少
气候变化是导致鄱阳湖提前干涸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在中国南方地区,夏季降雨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根据中国气象局
数据显示,2023年6月至7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少30%以上。其中江西省降雨量偏少40%以上,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
降雨减少直接影响了鄱阳湖的补给水量。据统计,2023年6月至7月中旬,赣江等五河来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50%以上。由于长江干流水位也转退,长江对鄱阳湖的倒灌作用也减弱。这些因素导致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
二、人类活动导致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
人类活动是导致鄱阳湖提前干涸的重要原因之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鄱阳湖流域的人口、工业、农业、水利等用水需求不断增加,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据估算,鄱阳湖流域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属于水资源相对短缺地区。同时,鄱阳湖流域的水资源利用率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了60%以上。
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不仅减少了鄱阳湖的入湖水量,还破坏了鄱阳湖的生态环境。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保护措施,鄱阳湖流域存在着大量的非法采砂、围垦、排污等现象,导致鄱阳湖的河道淤积、湿地退化、水质恶化等问题。这些问题进一步降低了鄱阳湖的蓄水能力和生态功能。
三、自然地理条件导致水位变化大
自然地理条件是导致鄱阳湖提前干涸的重要原因之三。鄱阳湖是一个季节性变化巨大的吞吐型湖泊,其水位变化受长江干流和江西五河洪水的双重影响。由于鄱阳湖盆地地势低平,比降小,河道弯曲,排泄能力弱,因此在洪水期和枯水期,其面积、蓄水量差异悬殊。具有“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独特形态。
根据历史资料显示,鄱阳湖的年内水位变幅在9.79~15.36米,绝对水位变幅达16米多。每逢春夏交替,湖水暴涨,水域迅速扩张,波光粼粼;但到了冬天,湖水急降,沙洲露出,湖面只剩几道弯弯的水流。这种剧烈的水位波动也导致鄱阳湖更易遭遇枯竭或泛滥的极端现象。四、干涸带来的影响
鄱阳湖提前干了,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首先是影响了农业灌溉。由于缺乏足够的灌溉用水,部分农田出现了旱情和减产。据统计,截至7月20日,江西省受旱影响农作物面积达到了152.6万亩。其次是影响了航运交通。由于缺乏足够的通航水深,部分航道出现了停航和限航。据悉,7月中旬以来,鄱阳湖南部航道已经停航超过10天。再次是影响了旅游业。由于缺乏足够的景观用水,部分景区出现了无水和游客减少的情况。据报道,7月下旬以来,江西省内多个漂流景区已经暂停营业。
更为严重的是,鄱阳湖提前干了,给给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鄱阳湖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湿地,也是一个重要的水禽栖息地。每年冬季,有数十万只候鸟从北方飞来,在鄱阳湖过冬。然而,由于湖水干涸,鄱阳湖的湿地面积大幅缩小,导致候鸟的食物和栖息地减少,威胁了候鸟的生存。据估计,2023年冬季,鄱阳湖的候鸟数量将比往年减少一半以上。此外,由于湖水干涸,鄱阳湖的水生物资源也受到了严重影响。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鄱阳湖的渔业产量比往年下降了30%以上。
五、应对措施
面对鄱阳湖提前干了的严峻形势,各级政f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首先是加强水资源调度。通过加强与长江水利委员会、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等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长江来水和南水北调来水,为鄱阳湖补充水量。其次是加强用水管理。通过实施严格的用水计划和用水定额制度,合理安排各类用水需求,优先保障人民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减少非必要的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再次是加强生态保护。通过加大对鄱阳湖流域的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围垦、排污等行为,恢复和保护鄱阳湖的河道、湿地、水质等生态功能。
除了应急应对措施外,还需要从长远角度出发,建立和完善鄱阳湖流域的综合管理机制,实现鄱阳湖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 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制度,平衡好长江干流、江西五河、南水北调等多方面的利益关系,确保鄱阳湖有足够的补给水量和蓄水能力。
- 建立严格有效的用水节约制度,提高各类用水效率和效益,减少用水浪费和污染,实现用水总量控制和结构优化。
- 建立完善全面的生态保护制度,加强对鄱阳湖流域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修复,提高鄱阳湖流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和承载能力。
- 建立协调一致的发展规划制度,统筹好鄱阳湖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度开发或过度保护造成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