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传承下来的众多历史文化中,丧葬文化占据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甚至如今人们想要了解曾经辉煌的封建王朝,也离不开考古对古墓的发掘。
而在封建王朝时期,人们对于墓葬极为重视,还有着守墓的习俗,当然了这和古人喜欢在墓中放陪葬品的习惯也分不开。
并且哪怕是在朝廷做官的人,也可以告“丁忧”,守孝三年之后再次复任,在民间据说还有人会直接在墓地住三年。
古人之所以会如此重视祖坟,主要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自古儒家思想深入人心,讲究孝道,“孝”在当时人们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品质,如果不孝顺,甚至前程都有可能会被影响。
另一方面,古人认为祖坟属于阴宅,是已逝先人住的地方,和活人住的阳宅有诸多不同的规矩和禁忌,对于这方面的看重,在许多流传下来的谚语俗语中都有体现。
因此在墓葬方面,不论是哪个民族都非常重视,虽然人们常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在墓葬方面基本都是大同小异。
尤其是老一辈,基本都讲究落叶归根,也是因为对这方面的重视,关于墓葬的俗语谚语更是层出不穷,但随着老一辈的逝去,年轻人对于俗语的了解越来越少。
比如老人常说“坟头塌消子孙稀,坟上无草绝家资”这句话,这可以算是一句警示语,听起来玄学感十足,可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并且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大多地区都一改传统的土葬方式,使用火葬,在城市中人们的骨灰被埋在公墓中,有专门的管理人员。
但是在以前的千百年中,百姓们基本都是使用土葬的方式,很少有人会进行火葬。
当有人死亡之后,家人便会将其掩埋进土中,留下一个坟头。
因为坟头的土都是虚土,随着时间的演变会逐渐变实,再加上长时间的风吹雨打,导致水土流失,甚至有些坟墓受到动物的破坏,难免会出现下沉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