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写差役的横暴和老妇的哭诉。为全诗的中心部分。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闻其声,差役凶暴的形象可以想见,妇人辛酸的程度不难体会,一哭一啼、一怒一苦,对比何其鲜明。两个表示程度的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桑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史、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有力地渲染出差吏如狼似虎的横蛮气势,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一个“听”字贯注下面十四句:“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真实讲述了诗人亲耳听见的事实,包含三层意思。
首先、老妇哭诉了家中无男丁的原因:三个儿子都已经到邺城戍卫去了,可见战争之惨烈。她家已经为那场战争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该再到她家捉人了。接着老妇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一种无可奈何、欲哭无泪的形象呼之欲出,十分传神。当然也意在唤起差史的恻隐之心,希望能高抬贵手,可差史不为所动,继续怒呼。
第二、逼得老妇进一步哭诉家里无人可以当兵的现实:家里只有一个吃奶的小孙子,和因为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妇,可见家中贫困凄惨。老妇人的哭诉没有唤起差史的怜悯之情,未能网开一面,而是仍然追问不放,逼着要人。
第三、最后老妇自请应役而不再哭诉。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妇被捉,老妇只能挺身而。老妇的“哭诉”到此结束,官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可见战争极端残酷,生灵惨遭涂炭。
第三部分:交代事情的结局,和开头照应。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老妇已经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差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收尽结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一个“独”字,含义丰富,既点明了事件发展的结局:老妇被抓走,老翁已经回家,同时又集中地表现了老妇一家的凄惨情景和诗人的沉痛心情,深化了全诗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