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科学之美,不仅在于除了让引以为地球之子的人类为之殚精竭虑外,还在于它的未解与神秘之处。而在这些未解与神秘的背后,又往往潜藏着人类迫切想要揭晓的生命本质与宇宙真相。
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65岁美国女诗人露易斯·格丽克,在她的作品中这样写道:
世界曾经是完整的,
因为它已经破碎。
当它破碎了,
我们才知道它原来的样子。
的确如此,世界破碎成片,这颗星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份拾起一块,以为这就是世界的全部,并将此奉为一生圭臬。
但其实,我们都知道,真实的世界并非手中的碎片,它是所有人所见所闻之总和。
总和之内,是每一个个体深奥而独特的内心独白、洞察;总和之外,则是纷繁芜杂令人眼花缭乱并心醉神迷的各种物质现象。

这个世界有多奇妙超凡,人类就有多深奥神奇。而这股神奇深奥的源头,有人说来自产生意识的大脑,也有人说,来自无法理解却别有蹊跷的某一器官,我们的心脏。
一旦认清知识与智慧的本质,将较少计较形式。
好奇心与心理学内外有别,深浅互现。万物互联、星链卫星互联网雏形初现,AI、VR等超级技术不断改变人类社会的今天,个体的素养与洞察力也随之达到了一个细腻而新的阶段。
而这一阶段出现了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人们开始大规模的、更深入而细致的,以更为科学和严谨的态度,向内探索内心,向外解析各类社会现象,尤其是人的行为。
Ø 好奇心是科学工作者产生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爱因斯坦)
Ø 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居里夫人)

这股探索的好奇心,让向内探索人的心理状态成为一股热潮,而随之而来关于心理学的大规模研究与运用也蔚然成风。
人们似乎忽然之间开了窍,在现代科技和更新迭代的知识结构基础上,不再囿于事物表面而是更注重分析行为和现象背后的原理。
而要知晓这一切,具备深厚的心理学知识理论以及心理学相关学科知识成为必然。其实,心理学作为(或许)史上最年轻的学科,已经141岁。
心理学:一门关于灵魂的边缘性科学心理学符号在希腊语里,是“灵魂”的意思,意即关于灵魂的科学。
灵魂在希腊文中的另一层意思是“气体”或“呼吸”,此层含义的起因是古人认为生命的存在是依赖于呼吸的,一旦呼吸停止,生命也就随之完结了。
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不断扩大,逐渐由灵魂改为心灵。到了19世纪末,它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一直到20世纪中期,心理学才算有了相对统一的单独的定义。

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类别,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人工智能,IQ,性格等多个领域。
不止如此,心理学还与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教育、健康、社会关系等相互渗透。
古早之前的心理学,绝大多数以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的行为与心理机能。
又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关系,心理学还与神经科学、医学、哲学、生物学、宗教学等自然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因为这些学科能够从多个方面解释个体的心理与心智。
实际上,人文和自然学科绝大多数都与心理学相关,人类心理活动本身就与人类的社会和自然生存环境密不可分。
前苏联科学分类学家凯达洛夫院士,曾经将心理学定位在自行研究出的一个“科学三角形”的中心,而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角,则分别代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随着研究的深入与推进,凯达洛夫又对这个科学三角形做了更为完善的补充。他在自然科学和哲学两者之间,额外增加了数学科目,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则增加了技术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