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洛霍夫在长篇小说的《静静的顿河》中,引用过哥萨克古歌中的一句歌词:静静的顿河,你的流水为什么这么浑?在一个大雨之夜, 看完在沪上演的、时长达八个小时的同名俄罗斯话剧之后,我觉得这句歌词可以非常贴切地表达我对其复杂的观感。
作品的主人公是一群生活在顿河沿岸的草原带上的鞑靼村的哥萨克(生活在东欧大草原上的游牧族群),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和选择是一个充满了血与泪、毁灭和死亡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性萌发和重生的过程。在俄苏文学史上,具有同样品质的巨著还包括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但在笔者看来,《静静的顿河》更有诗意和地域特色。
舞台剧《静静的顿河》的导演格里高利·科兹洛夫,早年是个典型的理工男,毕业于列宁格勒造船学院,曾当过工程师,但志不在此,后来又曾就读于列宁格勒国立戏剧、音乐和电影学院。他在多家剧院执导的同时,也在戏剧学院任教。现在的这家创建于2010年的圣彼得堡马斯特卡雅剧院的班底就是格里高利在戏剧学院指导的表演和导演班的学生,他则是剧院的艺术总监。《静静的顿河》是他在戏剧学院带班时,指导学生根据原著所做的课堂教学小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现在的舞台剧。笔者此前曾观看过圣彼得堡小剧院根据费·阿勃拉莫夫的长篇小说《普里亚斯林一家》改编的同样是八小时时长的《兄弟姐妹》和莫斯科艺术剧院附属高等戏剧学校根据陀斯绥耶夫斯基同名小说改编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它们的诞生均出于这样的方式,这也决定了这一类的舞台作品往往具有“群像化”和“片段化”的特点。
基于此,笔者便以两个标杆为参照来观看《静静的顿河》,一是文学原著,二是以同类方式打造的《兄弟姐妹》和《卡拉马佐夫兄弟》。
给我的直感,八小时的演出过程有不少灵光一现之处:譬如舞台前部左右各置一个体现了游牧社群的哥萨克人家庭生活特色的马槽,根据剧情的需要分别衍化为桌、床,转眼间随角色的形体语言和大声吆喝又成了疾驰的马车;又譬如以演员人手一方披巾上下翻舞来象征在草原上挥舞长柄?刀割草,同时他们有力地甩动披巾犹如战场上厮*的马刀;再譬如舞台深处的正中有时会呈现一道门,既能窥视男女的床笫之欢,又象征着生死阴阳之界。如若把它该剧作为戏剧学院的教学演出,其水准是值得推崇的;但如若作为一个来自素以“文学为中心”的国度的专业剧院,该剧显然还存在提升的空间和提炼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