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Deepanshu1707 / wikimedia
菩提树和其它很多榕属植物一样,很容易通过鸟粪传播,在屋顶瓦缝中发芽。
这“正品”菩提树的克隆体在中国也有,比如在502年,天竺僧人智药三藏就带了一株,种在今天广州的光孝寺里,至今仍在,相传六祖慧能就是在这棵树下剃度出家的。
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时,也带了一棵作为礼物,种植在中科院北京植物园的温室里;前几年温室老旧漏风,菩提树长势不佳,重新装修后又恢复了生机。在温室里,这棵菩提树很容易辨认,它的叶片顶端有个非常明显的细长尾尖,这是雨林植物常见的形态特点。
菩提树原产于南亚和东南亚雨水丰沛的地区,一天经历三场雨并不是新鲜事。雨水如果长期积累在叶片上,容易滋生真菌、细菌等病原体,而细长的叶尖可以引导雨水迅速排走,减少积水带来的病害。
菩提树的叶有细长的尾尖。图片:Eric Guinther / wikimedia
“五线菩提”并不是真菩提菩提树叶形优美,在佛教文化中又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所以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引种。可是作为热带植物,菩提树非常怕冷,在中国北方无法越冬,古时又没有巨大的玻璃温室,怎么办呢?
僧人们想出了折中的办法。六祖慧能不是说“菩提本无树”嘛,也就是说,用别的树代替也没问题(?)。于是,各地寺庙就找了许多树冠宽阔、叶片顶部带尖的本土植物,当作菩提树种植,具体的种类包括但不限于朴树、杏树、丁香、椴树、无患子。这些替补“菩提树”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椴树。
北京故宫有个英华殿,是清代宫里拜佛的场所,其中有两株“九莲菩提树”,来历非凡——明代万历皇帝生母亲手种植,清代乾隆皇帝给它写过诗;它的籽儿被称为“五线菩提”,受到文玩爱好者追捧,价格不菲。
“五线菩提”。图片:图虫创意
实际上,正品的菩提树是桑科榕属植物,果实是类似无花果那样的肉质聚花果,放几天就烂,没法串串儿;而且北京冬季寒冷,菩提树活不了。故宫里的那两棵“菩提树”实际上是椴树。
不过,椴树也有很多种,都能当作菩提树来种,故宫的这两棵又是什么椴呢?有文献说是蒙椴 Tilia mongolica。我曾经一篇关于菩提子的老文中采用了这个说法,因为从照片上看,它的树干从基部就分出数条,确实符合蒙椴的特征。但当时我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蒙椴的果实比较小,长度不过6到8毫米,去掉外皮后,可能会小于“五线菩提”的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