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看不到导演一而再再而三的画外音:
苍蝇。
它出现在两人在“谈婚论嫁”时。
出现在柴可夫斯基托人请求妻子离婚时。
也出现在柴可夫斯基写信控诉妻子时。
这飞不走的苍蝇,是谎言的反抗者,是腐烂婚姻的见证者,是这段“爱情”走向灭亡的预言者。
Sir只能说。
虽然,相对于导演的前两部作品,这一部稍显逊色,但这也绝不是拿三观衡量的结果。
电影终该归于电影。
这句话,我们其实已经说了无数次了。
但为什么“看不见”?
说到底,其实是不想耗费精力去看见。
短视频时代,我们早已习惯了投喂,习惯了直给,看一本书(假设能完整看完的话)前,需要看别人的解读视频,看一部电影前,也要看看别人的趣味解说。
我们能读完的文字越来越少。
我们能坚持的耐心越来越小。
于是。
你说一个镜头其实有别的寓意?你说一部电影需要你仔细思考?不不不,我们的大脑构造不允许,我们的大脑天然会排斥“异见”,排斥“复杂”,有些话,看到了也当没看到吧,有些画面,看不懂就让它过去吧。
这,恐怕也是我们越来越不注重镜头语言的原因。
那些思考与理解,太累了。
就像电影里的安东尼娜。
当她再去找到丈夫的朋友,下足了决心,希望丈夫能回心转意,不会与自己离婚。
可在那位朋友的蛊惑下。
内心极度撕裂的安东尼娜,终于不再挣扎。
也投降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