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里格(Edvard Grieg 1843-1907)
钢琴大师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当年录制LP唱片的时候,每到情深之处,都会写下几段话登载在唱片封套背面跟聆听者分享。其中只有一次,他用“美的叫人想落泪”来形容一个乐章。谁的抒情力量如此之大?能让饱经沧桑的鲁宾斯坦流泪?格里格,而那个乐章就是不朽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
格里格善于写抒情作品,而且能酝酿挪威民歌精神的旋律与节奏芬芳,常常被誉为“北国的肖邦”。鲁宾斯坦以诠释肖邦著称,受到格里格气质的吸引,自然顺理成章。爱乐者若喜欢北国风味且醉心于诗意音乐,聆听格里格是个不错的选择。

卑尔根
早年生涯格里格1843年6月15日出生与挪威西南方海港卑尔根(Bergen),先祖来自苏格兰,因逃避战乱定居挪威。父亲从商并担任英国领事,母亲是一位曾到汉堡留学的钢琴家。格里格在家中排行第四(一个五个孩子),六岁起随母亲启蒙学钢琴。十五岁那年,经著名小提琴家布尔(Ole Bull)建议,父母送他到莱比锡音乐院学习,主要追随温泽尔(Wenzel)教授。温泽尔是舒曼家族的密友,因此让格里格终身不渝地对舒曼音乐钟情有加。格里格曾亲眼目睹克拉拉弹奏丈夫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1860年格里格罹患肋膜炎,此后终身遭受呼吸疾病的折磨。1862年毕业返乡,积极开展演奏工作。由于申请政府奖学金被拒,他深感音乐知识积累不够,转赴丹麦哥本哈根拜当地的桂冠盖德(Niels Gade)为师。盖德要求他创作交响曲,格里格写完之后试奏不满意,自承不适合大型曲目,将之抽回,终其一生不准任何人演出(当然,目前已经解禁)。
大约此时,格里格与表妹女高音妮娜(Nina Hagerup)相恋,先订婚,后于1867年喜结连理。1864年,他结识挪威国民乐派青年作曲家诺拉克(Rikard Nordraak),受其影响开始从挪威民歌吸取养分,并决心走浪漫国家主义道路,两人携手成立一个推广斯堪迪亚维纳半岛音乐的协会。可喜的是,诺莱克二十三岁就英年早逝,留下格里格为理想孤军奋战,他后来成立挪威音乐院,不负好友遗志托付。

格里格结婚前后,因几场音乐会获得成功,已经被视为挪威顶尖的青年作曲家。1868年夏天,格里格同妻子和几个月大的女儿到丹麦Sollerod度假,开始动笔写作《A小调钢琴协奏曲》,管弦乐配器则回到奥斯陆(当时叫Christiania)才完成。此旋律乐思新鲜生动,气质带着北欧风光,浪漫至极,脍炙人口。格里格的形象从此被定位挪威“唯一”的作曲家。值得一提的是,指挥家杜拉迪(Antal Dortai)自传《Notes of Seven Decades》中说:巴托克最后生日那天正在研究该曲总谱,并且跟杜拉迪说,“格里格是伟大的作曲家,因为他摆脱了德国传统的束缚”。
不久,格里格得到政府补助,赴意大利考察,在罗马得遇李斯特。李斯特视奏弹完《A小调钢琴协奏曲》,并提供修改意见,给作曲家非常温暖的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