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与情怀
从1984年拍摄首部处女座电影《黄土地》以来,陈凯歌从影35年,这 35年间虽然一直在电影领域中耕耘,但他的作品却只有15部,可以说是一位十分低产的电影人。
但低产并不能成为人们诟病一个导演的理由。
有人说对陈凯歌的电影失望,这种失望其实更大的原因在于对他作品的理解度的高开低走。
从《霸王别姬》再到《无极》,可以说成了人们眼中陈凯歌导演事业的一个分水岭,因为人们习惯用票房去衡量一部作品优秀与否。
于是08年《梅兰芳》的1亿票房、10年《赵氏孤儿》的1.8亿票房、12年《搜索》的1.7亿票房,15年《道士下山》的4亿票房和《妖猫传》的5.2亿票房,见证了陈凯歌的作为导演口碑的一路下滑。
然而这就能证明陈凯歌是人们口中的江郎才尽吗?一个蜚声国际的大导演,一个拍一部电影造一座城的偏执、追求完美的导演,真的是失去了对电影的敏锐和知觉了吗?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在陈凯歌眼中,他虽然人在江湖,却从没有一颗江湖心,他只是在拍他想拍的电影而已,名誉、奖项、票房,都不是他的终极追求。
在了解过陈凯歌的成长经历,读过他写的书,听过他讲的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他作品,不禁醒悟:
这样的导演,是有自己固执的追求的。他并不以讨好普罗大众为目标在拍电影,他想要的是拍属于自己特有风格的电影。
他在电影中诉说的是自己对这个时代、对历史、对人文的认知和情怀,就像作家在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歌手在唱自己心中的情感一样,他带着从小培养积累的古典文化修养,用他特有的视角,在创造他所理解的更有深刻立场和意义的表达。
而之所以人们不喜闻乐见、不接受这样的表现形式,更多的是对他的期待错了方向。
陈凯歌做的事,是只有在精神上与他能比肩之人才能产生共鸣的事。
他有自己独到和清晰的解释世界的方法,并有足够的力量坚持和捍卫自己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