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樾丞拥有如此丰富的治印经验和偌大的名声,新中国的开国第一大印请他来刻自然是再合适不过了。
在接到为新中国治印的重任之后,张樾丞特别激动,他立刻回家翻遍印谱,只为又快又好地设计出最适合新中国开国大印的方案。
在闭关半个月之后,张樾丞将自己设计好的四张印样递交给了中央*。
二、服务于人民,字体选用宋体
张樾丞所递交的四张印样,分别为隶、宋、汉篆、秦篆四种字体,文字样式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9月27日*在审阅了之后,经过与大家商议,最终决定了字形方正、简洁的宋体。
一星期后,齐燕铭亲自到同古堂,非常高兴地告诉张樾丞,*已经选定宋体。
张樾丞听到这个消息,他不禁连声说道:“好极了!好极了!”
在齐燕铭离开之后,张樾丞又跟家人们这样说道:“*这个人真了不起,历朝历代的国印都是篆书字体,他却定为宋体。宋体字好哇,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容易认。共产党的心里果然是念着老百姓的。”
10月27日,关于国印的各项细节问题均已敲定,中央着即下令铸印。
张樾丞接到命令后,开始指挥自己的儿子和伙计们赶紧开始制印,从化铜、浇筑、抛光,他都亲自在一旁盯着,不敢有任何差错。
说起国印选用铜这一材质也是颇有讲究,历朝历代的国玺,要么是玉的,要么是金的,有时也会出现金镶玉的,但是*却选择了铜的,这是为什么?
因为不管是金的还是玉的,都象征着封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新中国是人民的中国,选用较为普通的材质象征了新中国权力归于人民的国家信念,同时铜这一材质也比其他材质好保存,表现了一种实用主义的价值观。
两天后,国印刻好,这枚新中国的开国第一大印,为方形圆柄,印面边长9厘米、章体厚2.5厘米、柄长10.9厘米,铜胎铸字,印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背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1949年11月1日第一号”,字体为宋体,方正对称,庄严大气。
中央对这一国印有严格的规定,刻完之后不能留底样,印的四个角得突出一块,不能是平的,要等第一次使用之时再磨平,名曰“启封”。
10月31日,国家工作人员来到同古堂取印,还带了极其丰厚的报酬,张樾丞死活不肯要,他说:“为国家刻印,这是我的光荣”,没有办法的工作人员只能将报酬与国印一起带了回去。
11月1日,国印正式“启封”,中央发布的政令中,第一次盖上了正式的国印。
三、完成历史使命,归于人民
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没有确立,当时由中央人民政府代行职权,因此颁布各项法令时都需要用到这块国玺。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全国人大成为中国最高的权力机关,开国大印也被人大的公章所代替,就此完成了它光荣的历史使命。
之后,开国大印被交给了国家博物馆,陈列在玻璃橱窗中,供全国人民参观。
这枚传奇的国玺,带着为人民服务的使命而来,最终又归于人民,静静地为人民讲述那段过去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