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故事讲述了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他们分别代表着天上的牛星和织女星。根据传说,每年农历七月七日,他们有机会相会一次,这一天也被称为中国的七夕节。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爱情传说之一,也被广泛传颂和演绎。牛郎织女的故事不仅代表了爱情的坚贞和执着,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祈愿。
牛郎织女”的神话萌生于西周时期,最早记载在《诗经·小雅·大东》一文中:“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里的“织女”“牵牛”仅指两个星座的名字,是作者借织女星不织布,牵牛星不牵牛来讽刺西周王朝徒有虚名却不作为。比起后世传颂的人神爱情,此时的牛郎织女只是原始先民星座崇拜的一种映射。
而到汉代,牛郎织女开始被赋予人的情感。如刘向在其《淮南子》中提到:“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鹊桥相会的经典意象已经出现在典籍记载当中。而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则明确了牛郎和织女两人的身份:“七月七,河鼓(即牛郎)、织女二星神当会。”通过崔寔的记载,可看到此时对牛郎的设定还是神仙,并非之后流传的人间放牛郎。并且这时的“牛郎织女”神话故事还只是碎片化的记载,并未形成完整的文本。
真正完整描述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是东汉文人五言诗《迢迢牵牛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