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字的半边是“殳”字,读音为 [sh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手持一种长柄勾头似的器具,可以取物,可以打击乐器,后成为兵器。
1.本义:一种用竹或木制成的,起撞击或前导作用的古代兵器
殳以积竹、八觚,长丈二尺,建于兵车。——《周礼》
执殳而立于道左。——《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诗经·卫风·伯兮》
又如:殳仗(古代宫廷中的一种仪仗)
2.秦书八体之一 。
如:殳书(古代刻于兵器或觚形物体上的文字);殳虫(秦书八体的殳书和虫书)
3.姓
殳[shū]姓,中国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六十二位门阀,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历史名人有清代才女殳默、孝子殳帮清等。
殳[shū]
汉语汉字
殳(拼音:shū)是汉语三级通用规范汉字[1]。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手持锤棒一类的器具。殳的本义一般认为是一种兵器,无刃,有棱,主要是撞击用。
殳是汉字部首之一,序号:92。用“殳”作意符的字大都与手的动作有关,如殴、*、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