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侠的能量方舟(图片来源:网络)
电影《流浪地球》里的行星发动机就是个大型核聚变反应堆,推着地球一直前行,却不用担心半路“抛锚”。
行星发动机(图片来源:网络)
所以,在地球上“造个太阳”回报远超投入。看到这里有人会说那就开始造吧,但其实没那么简单。
“人造太阳”到底有多难?
从广义角度而言,“造个太阳”作为科学研究并不难。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世界上大大小小的“人造太阳”核聚变实验设备不断涌现。
而从狭义角度而言,人类离最终可真正利用“人造太阳”还有一定的距离。
国际公认的聚变研究步骤是聚变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只有最终的商用堆才是“人造太阳”的终极目标。
图片来源:科普中国微博
“人造太阳”装置反应条件很苛刻:高温度、高压力、有限空间的高约束和稳定约束时间。
但以现有工程技术、材料技术等还有很多条件达不到。
而且,人们不仅仅是要“造一个太阳”,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了解“人造太阳”的一切行为习惯,掌握规律为人所用,这才是“人造太阳”最难的地方。
我国“人造太阳”造的怎么样了?
那我们国家的“太阳”造的怎么样了?
仅以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为例,已独立建成2座,升级改造一座,在建一座。
中国环流器一号(HL-1)装置,坐落于四川乐山,1971年12月批准建设,项目代号“451工程”,意思是第四个五年计划的第一个项目,只是代号就让人感受到意义非凡。
这是由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中国第一个、首个国际中等规模的托卡马克装置,是我国受控核聚变能源开发中当之无愧的里程碑,荣获国家重大工程银质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中国环流器一号(HL-1)装置(图片来源:中核集团西物院)
中国环流器新一号(HL-1M)是以HL-1装置为基础改建而成。
1999年11月,专家评议会给中国环流器新一号以高度评价:取得了一批具有特色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成果,使我国的核聚变实验研究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