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汪集旸院士的语境,似乎是从外向内对地球蓄热,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而汪集旸院士也作为地热和水文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一定明白这是个不可逆的过程,一定不会犯这个低级错误!
那么“像“电池“储能以备后用!”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也许应该从地球获取的太阳辐射角度来考虑,目前我们食用的能源,除了核能以外几乎都来自太阳的“馈赠”,比如煤炭来自远古绿色植物转换的太阳能,石油同样如此,天然气也只是不同的过程,这些化石能源的形成都离不开太阳。
而风能、水能以及洋流能等能源也是来自太阳,因为太阳辐射能让地球大气层升温,海洋水汽蒸发通过大气环流和洋流循环整个地球:
- 风能来自大气环流以及热辐射引起的对流;
- 水能则来自水汽环流将水送到高海拔地区再回到大海的过程;
- 洋流则是温盐驱动的,原因是盐度与温度的变化,而温度变化则是主因;
潮汐能属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驱动,但要是没有太阳辐射让地球水体处在液态,那么很抱歉这个潮汐能也不复存在。
因此从这些角度描述地球是个充电宝似乎也没毛病,汪集旸院士可能要稍稍说明下,要不然大家都根据语境理解为地热还能充入能量,这就罪过大了。
总的来说,汪集旸院士的描述大致上也不算大错,但非常不严谨,特别是他在发言中提到了研究生,这表示这个发言面向的受众层次是很高的,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