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那里特别喜欢种红薯,在生产队里除了种小麦就是种红薯。 分队后依然是。父亲说是因为红薯高产,虽然没有营养,也不好吃,但有的吃就饿不死,可以保命。
晚上煮一大锅,煮熟后取出来放在大盆或馍筐里,第二天早上、中午做饭时再放锅里加热了吃。所谓做饭,是很简单的。就是将这些煮熟的红薯和用红薯面做成的窝头烧些开水在锅里加热后即可。吃完后喝些热水——即用来加热红薯和窝头的水,就可以了。有时也会在水里放些红薯面,烧成汤。晚饭一般是不会烧面汤的,都是直接喝热水,最多在锅里放几片红薯干。所以,我们那里吃晚饭不叫“吃饭”,叫“喝茶”,一直流传到现在。因此还闹过一次笑话。刚参加工作不久,有次傍晚给一外地的客户打电话,张嘴就说了句:“您喝茶了没.....”当时就把那客户给搞懵了,没明白我为什么会关心他是否喝茶了,其实那只是我们当地的一个特有的问候语。
偶尔闲暇时也会改善一下生活,用红薯面在锅里炒,当然是不放油的,也没油放。直到炒熟,颜色微微发黄,然后盛到碗里,放两粒糖精加少量热水,用筷子使劲搅拌,搅成粘稠的面糊再吃。这样吃起来就有熟面的焦香味和糖精的甜味,这就算很难得的美味了。因为这种吃法既费事又费面,所以也是不常吃的,一年里能吃上一两次就不错了。还得说是家境富裕些的,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可以这样奢侈的。
要想把红薯磨成面,必须先把红薯算成片,晒干了才可以。我们把这种红薯片叫红薯干。把这种把红薯算成片的工具叫“算子”,是把镰刀一样的刀片钉在一块木板上制作而成的。算红干时非常的累,由于有大量的红薯要算,人们就会尽量速度快些,时间长了,伤着手几乎就是难以避免的。几乎每个人都被算伤过手,只是轻重程度不同。
红薯算成红干后,当时就要一片片撒到地里去晾晒。不然会变黑的。为了*快些,每一片都要单开,不能叠压在一起。晒上三两天后还要一片一片的翻过来,晒另一面。这些都是为了能让这些红干尽快干透,好收藏起来,晒不干一放会变质的。
我们最怕的是在晾晒期间被雨水淋湿。因为只要一淋雨,红干就会变黑,再磨出面来色泽和口感都不好了。所以我们最怕阴雨天,一看天阴下来,感觉要下雨了,就要马上把所晒的红干全部一片一片捡起来放到屋里去,等天气晴好再一片一片放到地里晾晒。几千斤红薯干,怎么也有几万片,一片一片的摆放晾晒是一件非常麻烦而劳累的事情,可是又不得不如此。
直到后来生活逐渐好转,我们才不怎么大量的种植红薯,而开始种植玉米了。主食也不在以红薯黑面窝头为主,而以玉米为主,我们称用玉米做的饼子为“黄金饼”。感觉也比窝窝头好吃多了。
再后来,生活有了更一步的提升,很多家庭开始玉米面混合小麦面一起做馍,我们叫“金包银”。至此我们才彻底告别了以红薯为主的时代,但那个时代的痕迹却深深的烙在我心里,不能抹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