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驴儿是豺狼,要蔡婆寡妇寡媳二人招他父子为夫。到蔡家,窦娥拒婚,起*人之心,想药死蔡婆,不意药死父亲。窦娥答应娶她为夫人 葬父息事。窦娥不屈,和他去见太守,太守桃杌见告状的,说告状的是衣食父母, 表明是贪官。“人是贱虫,不打不招”,视民为草芥。 一击二打,构成冤狱。我认为,在这样一个从官到民、坏人充斥的黑暗社会之中。她一个孤弱寡妇,纵然不被张驴儿、桃杌逼死,也仍然是坏人共目之弱肉。

桃杌太守,贪财昏癖,听信诬告,把无辜窦娥判死罪,窦娥成官吏流氓互相庇护狼狈为奸的牺牲品。窦娥安分守己,遭遇悲惨,却得不到社会舆论同情;赛卢医、张驴儿没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受到制裁。我认为,当时元朝已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社会,不能为无辜受害者伸张正义,蔡婆和窦娥同样是受害者,当时社会黑暗和混乱!

窦娥发出三桩誓愿,阴云四起,冷风盘旋,雪花飘飞,加重悲剧气氛。是窦娥极度悲愤和压抑,死不甘心地反抗情绪的产物。她归命于天,自怨“命苦”,欲修“来世”。蒙冤赴刑, 将天地怨,三桩誓愿实现之时,屈死的冤魂窦娥显。窦娥“信天”、“怨天”发展到“胜天” ,主宰天地鬼神,感天动地。我认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早知道自己会冤死,她肯定会反抗。

《冤娥冤》第四折鬼魂在舞台上游来游去, 激发观众对封建制度的憎恨,加深对屈死窦娥的同情和怀念。暴露当时社会腐朽,人间无主持正义之人,靠鬼魂作证。鬼魂复仇形象出现,表现窦娥不除邪恶决不罢休。是用消极的形式表现积极思想。王国维先生曾高度评价:“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这是窦娥死前发下的三桩毒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