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典型的还是大蒙古国,摊子铺太大,除了老家建立大元,还有四大汗国,实际上都是独立国家。
其中离蒙古老家最近的窝阔台汗国,也差不多是以阿尔泰山为界。
满清入关后迅速汉化,东北老家都没啥人了,但蒙古人不行,一直在进行汉化和反汉化的激烈斗争。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家最高领导既是汉人的皇帝,也是蒙古人的可汗。
如果完全汉化,留在老家的蒙古人完全受不了,会说你数典忘祖,搞“颜色革命”,“全盘汉化”,“蒙奸带路党”,就不认你了……
同样是鲜卑人,进入黄河流域的鲜卑人建立北魏,逐渐汉化,留在草原老家的鲜卑人建立柔然汗国,鲜卑人一样要打鲜卑人。
面对这种无法根本解决的经济形态矛盾,历朝历代都很头痛。
你是农耕文明,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逐匈奴于漠北不难,难的是人家骑马到处跑,你很难找到主力部队,一举歼灭。
距离那么远,时间拖久了,后勤跟不上,只能封狼居胥,勒石燕然,撒泡尿到此一游,表明老子牛逼,然后班师回朝。
可你一走,人家又回来放羊,还是会对你产生威胁。
武帝大扩张时期,汉朝人口反而减少了,文景攒下的基业被好大喜功的武帝败得七七八八。
这种持久战耗不起,怎么办?
一是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建长城,把农耕区(湿润季风气候区)和游牧区(半干旱气候区)在物理上彻底隔绝开。
二是斩断南下威胁边境的通道。
东边那条路,秦汉直接把长城建到东北,甚至朝鲜境内。
明重修长城,修到山海关之后,继续修了一段辽东边墙,既防蒙古,也防女真。
西边那条路,就把河西走廊和西域全拿下来,驻军屯田,不许过来放牧,老子见一次打一次,有点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意思。
唐朝前期国力更强,把当时草原霸主突厥直接打灭国了(东突厥投降,西突厥逃亡),还一度把东北大部纳入直接管辖。
历代中原王朝打东北和新疆的战略目的,都是堵住漠北牧民南下的东西两条通道,雄鹰折翼,自然威胁大降。
否则,以东北那么冷的气候,新疆那么大的温差,谁愿意跑那旮旯戍边殖民?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种快活的日子谁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