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的ATX机箱这么多年以来,其内部的结构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上置电源改成下置设计」;「增加独立的电源仓位」;「取消硬盘笼、淘汰光驱位,增加可利用空间」,如果让一位20年前的DIY老玩家穿越到今天,在现在的ATX2.0机箱里装机,我相信仍旧是那熟悉的操作。
相比于ATX机箱,ITX机箱则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由于ITX机箱体积小巧,处处受限,若内部结构不「思变」,就像小房子不充分利用各种空间,置物能力无疑大打折扣。所以厂商在开发ITX机箱时,往往「脑洞大开」,各种创新的结构设计方案不断涌出,可谓百花齐放。那现在主流ITX机箱结构有哪些呢?它又如何影响我们的装机决策、硬件的兼容性、硬件的散热以及主机的颜值呢?
● 早期的ITX机箱结构:简单且粗暴
一开始时,大家的想法比较简单,直接把“中塔ATX机箱变小,不就成了ITX机箱吗”?
以上面的 ITX机箱为例,这种结构设计的特点:把电源上置,放在主板左侧。这样确实能把机箱的尺寸缩小,但是问题很多。比如说电源与主板靠得太近,对散热器要求极为苛刻,一般的50-60mm风冷都装不了,且无法安装独立的显卡。这种早期ITX机箱的结构设计简单又粗暴,难以满足ITX玩家的需求,已经被淘汰掉。
在上述的结构基础上,演变而来就是这种结构了:直接提升机箱的高度,把电源上置,不用紧挤着主板,对散热器支持也宽松许多,能安装一些塔式风冷或120水冷,短显卡也能紧贴箱底来安装。但是这种结构有些“本末倒置”,机箱变高尺寸变大,接近初代ATX机箱,且空间仍旧特别拥挤,对于追求个性的ITX玩家来说,显然不是一个优秀的结构方案。
● 妥协之“加深”:ITX机箱结构倾合理
经过不断推陈出新,出现了类似上图ITX机箱的结构:不增加高度,但增加深度,内部布局变得合理一些。首先电源挂在机箱的前部位置;显卡解放长度,可支持超过300mm长度;通过转换套件,显卡还能竖装;且可以安装240水冷……这已经满足中高端平台的装机需求。这种ITX机箱也叫“Max迷你”,体积稍大一些,不盲目追求极致小巧,而是在紧凑基础上,提供更好兼容性及散热性能。
● 妥协之“加高”:ITX机箱兼容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