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出炉,在分县数据报告里,四个县级市被明确列为“大城市”,分别是昆山、义乌、慈溪、晋江。和它们排名接近的,除了襄阳、张家口这样的传统大城市,甚至有西宁、银川这样的省会(首府)城市。
人们对县城的认知已经在逐渐发生变化,许多县城早已摆脱落后的印象,但是从“县城”到“大城市”,仍然是一个不小的跨越。
在中国386个县级市中,昆山、义乌、慈溪、晋江,靠什么名列前茅?它们准备好,迎接人们对大城市的高要求、高期待了吗?
欢迎来到每日人物数据新闻第四期,我们聊聊这些最受关注的县城们。
文 | 介里
编辑 | 赵磊
设计 | 田伟
数据 | 介里 软软
运营 | 栗子
人多,钱也多
近日,一份《2020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将城市的划分重新定义,给出了不同城市的规模等级。名单发布后,人们的目光聚焦到“大城市”三个字上,纷纷议论,谁家成了大城市?谁家又一跃成了特大城市?
这份中国城市规模等级名单中,目前共有105个大城市,包括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14个Ⅰ型大城市以及70个Ⅱ型大城市。
根据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的定义,在中国,能被称为“超大城市”的,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数几个城区人口破千万的超一线城市。城区人口在500-1000万的是特大城市,城区人口300-500万和100万以上的,都是大城市,不过会被分为Ⅰ型和Ⅱ型。
昆山、义乌、慈溪、晋江,就被包含在70个Ⅱ型大城市之中,因为它们的城区人口都超过了100万。
但最让人惊讶的是,70个被划进Ⅱ型大城市的地方,只有昆山、义乌、慈溪和晋江属于县级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县城”。
县城,怎么成了大城市?
《汉语大词典》中对城市的定义已经比较明确: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对县城的定义则显得有些敷衍,只有一句话:县级行政机关所在的城镇。
说直白点,城市和县城,最大的区别就是:城市有钱又有人,县城则多半达不到那个水平。
这条界限被昆山、义乌、慈溪、晋江突破了,翻一翻各项指标和数据,它们还真是靠着“有钱又有人”,迈过了“大城市”的门槛。
在最新的大城市名单中,北上广深毫不意外地成为超大城市。而凭借城区人口够多的优势,新一线城市重庆、成都和天津,也轻轻松松加入超大城市行列。
按这个指标,县城只要人口够多,也能来争一争大城市的名头。
可以看到,在城区人口数量上,昆山达到了141.43万,作为县级市,昆山的城区常住人口超过了36个地级市,一个县城的城区人口,比吉林、桂林、湛江等地级市还要多十几万。
而同被列为大城市的义乌,城区常住人口为118.42万,慈溪为106.19万,晋江凭借101.25万人口数,有惊无险地迈入了大城市行列,排在名单最末的是泸州老窖的发源地,四川泸州,在晋江前面两位的是江苏连云港和内蒙古赤峰。
县级市们眼睁睁看着这几位大哥实现阶级跃升,心里老羡慕了。地级市们也不是很服气,怎么单凭人口就认定了这四个县城和我们平级了?
的确,如果只拿人口说话,未免有些单一。不过,就算不只是拼人口,义乌、慈溪、昆山、晋江,也都能拿出让人服气的成绩单。
就拿昆山举例,“中国最强县城”的名号,昆山能气不喘、脸不红地撑住,靠的就是发达的经济,而且经济发展的势头异常迅猛。根据昆山市政府公布的数据,2015年至2019年,昆山市GDP从3080.01亿元一路猛涨到4045.06亿元,是我国第一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的县级市。慈溪、义乌、晋江也紧随其后,GDP连年攀升。
在2021年公布的百强县GDP名单中,四大县城名列前茅,昆山更是常年霸居中国县城GDP排行榜前三。单拿出一个昆山,GDP就比珠海、连云港、保定、乌鲁木齐等城市高,苏州这个“中国最强地级市”的名号,少不了昆山的功劳。
其他三个县城的GDP虽然入不了全国百强,但是也超过了全国大部分地级市。人也多,钱也多,这四县跃升大城市,基本盘妥妥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