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左)与李政道(右)
先一步出版的是《杨振宁传》,这本书于2002年在台北出版,是一位兼具数学与文学功底的优秀作者所著,被誉为杨振宁八十岁诞辰的最好贺礼。
不过,作为传记,这本书自然不能只是梳理杨振宁先生的成就,还要提到一些小小的阴影,这就是“杨李之争”。
这本传记用了足足一章的笔墨来讨论两人的决裂与争论,这也是为何此书甫一出版就掀起了轩然大波。
在《杨振宁传》中,对于这段争论基本采取的都是杨振宁老先生的说法。据作者所言,因为他反对李政道推动台湾参加美国的高能粒子对撞机计划,李政道因此拒绝了他的采访,所以他只能采取杨振宁的说法。
至于其他物理学家,凡是与此事相关的基本都对这个话题避而不谈,其中的关键细节谁都不知道,这无疑也是引起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政道
其实,两人不合的原因虽然没有对外宣布,但迹象是早就有了的。1980年1月广东从化召开的粒子物理学大会热闹空前,凡是华裔物理学家基本都到场参与了这场盛事。
尽管各位物理学大家都在现场,仍然只有两个人称得上是主角——李政道和杨振宁。
两位主角同坐在前排,却坐在了主席的两旁,整场会议中从来没有对彼此说过一句话。当时两人不和的关系已经传了很久,诸位物理学者虽然觉得尴尬,却也大概知道此事。
会议进程的后半段,很多海外回国的学者接到了李政道的便条,邀请大家“讨论物理学问题”。
相信世界上没有多少物理学者可以拒绝李政道的邀请,足有六七十人应邀前去。在这次简单的小会上,李政道呼吁在中国推动高能物理实验,并拿出了一封公开信请大家支持。
过了两天后,杨振宁同样发布了一封公开信,说明了他不赞同此事的原因。两人之间微妙的关系有了被摆到台前的趋势。
杨振宁与李政道
真正挑明了两人之间不和的原因的是杨振宁。1983年杨振宁庆祝六十岁生日的时候,隆重出版了《杨振宁论文选集1945-1980》。
这本论文集是杨振宁的学术成就的集合,物理学价值非常大。但在这本论文选集的一个注释中,杨振宁根据记忆和笔记,详细讲述了两人发现“宇称不守恒”的经过。
他本人在注释中写道:“除了至今之外,本来对这一切都准备永远保持缄默。”
但是在1980年的大会上,他发现了李政道1970年在艾利齐那一次夏令营演讲时的文本,这次演讲中李政道讲述了宇称不守恒的发现,但其中连杨振宁的名字都没有提到。
杨振宁认为,这是李政道在有意歪曲那段历史。
这个注释如同一个炸弹一样在物理学界炸响,这也是为什么李政道认为是杨振宁率先挑起了争论。
杨振宁与李政道
三年之后,李政道以预印本的形式发表了一篇名为“对称的破缺”的文章,其中复述了他们合作发现弱作用宇称不守恒的经过,与杨振宁的说法依然大相径庭。
矛盾第一次爆发距离两人1962年终止合作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之久,而第二次更猛烈的爆发就是《杨振宁传》的问世了,由于这本书的叙述更加全面而详细,引起的李政道的反应也就更为强烈。
在2003年接受记者访问的时候,李政道直斥杨振宁想要“重写历史”、“通过对我的污蔑和贬低索取根本不属于他的荣誉。”
在这次访谈中,李政道直言:“宇称不守恒思想的突破是我在1956年4月上旬独立地做出的,与杨振宁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