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战后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国际克莱因蓝”的缔造者、在行为表演、前卫音乐等多方面首开先河的欧洲当代艺术代表人物——伊夫·克莱因要“来”上海了!
2019年4月28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将推出特展,通过百余件文献、绘画和装置作品讲述三位来自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家对实验、创新和发现的不懈追求。本次展览亦是在中国境内第一次大规模展出伊夫·克莱因的作品。
伊夫·克莱因站在其作品《蓝色大幅人体测量学——致敬田纳西·威廉斯》(ANT 76)前,巴黎右岸画廊,法国,1960。图片 ©皮埃尔·德卡尔格, 伊夫·克莱因遗产;平面和造型艺术著作人协会,巴黎,2019。
4月28日正是伊夫·克莱因的生日,而他的作品亦是首次大规模集中亮相于亚洲。在风靡全球的克莱因蓝席卷上海之际,不妨先了解一下这位传奇艺术家。
艺术的缘起:认领天空的滨海小城少年
1947年夏天,蔚蓝的尼斯海滩上,几个年轻的朋友闲聊着消磨时光。有人打趣地提议道,我们来认领这个世界的组成部分吧。一个叫阿尔曼(Arman)的青年,认领了广袤的土地;名为帕斯卡(Claude Pascal)的青年选择了词汇。而另一个青年保持着仰躺的姿势,久久盯着天空迟迟没有发话。
法国南部靠近地中海的天空晴朗得没有一丝杂质,那时的青年们还预见不到自己将来会成为什么。
尼斯蔚蓝海滩。 图片来自网络
海天相接,熠熠发光的蓝色从两个维度化成一个平面,进而成为无限。仰躺的青年做出了回答——他认领了虚空——填满这个世界的,所有缥缈虚无的空间。说罢,他伸出手指在天空中署名:伊夫· 克莱因(Yves Klein),当时他十九岁。
从小作坊走向世界:国际克莱因蓝的诞生
“去感受灵魂,去描绘当下。无须解释和语言。”克莱因宣称,这是他开始创作单色画的动机。他的第一幅深蓝色单色画可以追溯到1940年代末期,但他对最终结果并不满意,因为胶水和修复材料阻碍了颜色本身的感性的发挥。为了找到他理想中的深蓝色,他开始与艺术品商人和化学品制造商合作,自己在作坊里执着地调试颜色。终于在十一年后的1958年,他发现将纯净的干燥颜料悬浮在透明的合成树脂上,并以醚和石油作为溶剂,便能卓越地保持群青色素的美学效力。
伊夫·克莱因,《无题单色蓝》(国际克莱因蓝67号),1959,色粉和人造树脂、纱布背裱面板,92 x 73 cm。图片© 伊夫·克莱因遗产;平面和造型艺术著作人协会,巴黎/ SACK,首尔,2019。
一种非同寻常的蓝色诞生于世了。当这种蓝色被大面积地铺满在画布上,颜色本身的密度仿佛具有磁力,呈现出鲜活而危险的质感。一位法国评论人说,你的思想会比眼睛先看到这幅深蓝单色画。
克莱因在1960年将这种蓝色注册了商标,命名为IKB,即国际克莱因蓝(International Klein Blue)。他开始了对单色画(Monochrome)的旷日持久的迷恋,他对于虚空的开拓被转述到没有穷尽的单色独裁式创作上。他通过采用单色美学,从自己的作品中删除了所有富有表现力和代表性的元素。对克莱因而言,IKB标志着非物质性(Immateriality)的概念,这是他对艺术本质精神的解读。而这种“去个性”的表达却成为了最大的个性,他持续性的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成为了他作为艺术家的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