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提问:将军,你好,我和母亲的关系让我纠结又痛苦。
我在父母的互相辱骂和肢体冲突中长大,小时候他们争吵后,母亲会让我去打或骂父亲帮她出气,或者用扔、烧我书本的方式让我站在她的一边,后来父亲出轨搬走,母亲坚决不离婚,不愿便宜了小三。
我对生活一直感到紧张,每次过节或生日前她都会提前一周找茬骂我,她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看我抽不死你”,小时候出门前,我总会许下“今天出门就被撞死”的愿望。
我在大学前有过两次吞药行为,大学毕业后我出国读研,回国后自己单住,彻底结束了和母亲的频繁接触。现在她一周来我家两次,帮我送快递或者带点菜,我能感觉到她是关心我的,七十岁的人了,我住院时一夜未睡照顾我。
但我真的不会和她相处,回国后曾通过买东西和带她出去玩来增进关系,但她会抱怨一切我做的事情,另外就算我俩在一起,她都更愿意玩手机,她说要刷快手挣钱,她的老姐妹们也需要回复。
我现在很矛盾,我感觉不到母女之间正常的关系,我对她爱恨交加,仿佛恨比爱更能成为我和她之间的纽带。我知道这样不正常,也不奢望她改变,可我也很委屈,彷佛我可以冷静地接受一切事情的发生,无论好坏,但是我无法接受和她共处。
和她分开时我也会自问,如果有一天她不在了,回想今日我会不会后悔?我不知道答案,我只知道一想到这些我很想哭。
将军 · 答
你描述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时提到了两次“不正常”,其实我蛮想问你,你觉得怎样才是“正常”的?你期待和母亲的关系是怎样的?什么样的相处会让你舒适,至少不会这么痛苦?
要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关系形态,才能有针对性地行动。
你给母亲买东西,带她出去玩,这的确是普适的拉近关系的方式,但如果你希望和母亲有更多的情感交流,相互理解,那以上两种方式就过于表面了,无法帮你达成目标。
所以,这是你要先完成的作业,问问自己想要怎样的关系,而不只是用“正常与否”去定义。
而关于正常/不正常的定义也是因人而异的,在我看来,所谓“正常”的母女关系中一定包含不舒适,是爱恨相间的复杂混合体,绝不只是单向度的温暖关心和包容,误解矛盾争执都是关系中的“正常”要素。
回顾过去,你已经意识到你和母亲的关系中,偏负面的情感更多,她对待你的方式让你受伤,且多年都未愈合,这也正是你“一想到这些就想哭”的原因,委屈和怨怼的情绪始终堆叠在心里,它们没有得到释放。这也是你提到的对母亲的恨的一个部分。
你是否发现一件非常矛盾的事?你对母亲有恨意,甚至觉得恨比爱更强烈,你持久的委屈,以及对母亲的不理解。但你却极力表现出你对母亲的爱,想方设法改善关系,取悦她,带她出去玩,给她买东西,你似乎从未透露出任何一丝对她的不满……
这是典型的心理防御机制,叫“反向形成”。你内心还是无法接受对母亲的恨,于是就用相反的方式去行动。
你害怕承认母亲伤害了你,也不想流露出对她的负面情绪(这可能会让你有负罪感),于是你用与之相反的方式去压抑真实愿望和内心冲动。
但以“积极正确”的方式跟母亲相处,并未让你感到舒适,因为那些想要宣泄的情感始终还在,它们会一直*动着你。
如果你想要彻底改善母女关系,怕是要服用一剂“猛药”了,需要直接把感受说出来,需要把你想要的关系说出来,也需要你把想要的对待方式说出来。
直接表达,确实是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但为什么说它是“猛药”?因为不是任何关系都能承受得起“直接”,另一方可能会退缩会否认会敷衍甚至会因此指责和制造更大的矛盾。
一段伤痕累累的关系,想要修复夯实,变得紧密和深入,是需要冒险和付出代价的。
我也打个预防针,这剂猛药未必会药到病除,因为不是谁都做好准备去面对自己曾伤害别人的事实。
如果你也没有准备好冒险服用这剂“猛药”,或许做咨询的方式更适合你,至少有一个适当的管道去排解掉负面情绪,你受困扰的程度会降低。
如果你有可以信赖的密友和爱人,也可以试着去倾诉,总之,堆积的情绪需要减负,而表达的过程本身就是疗愈。
最后再次啰嗦一句,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并不是你的错,即便最终都无法改善跟母亲的关系,也不是你的错,你有恨的权利,也有跟创伤保持距离的权利。
大将军郭,北师大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韩寒【ONE】人气作者,著有图书作品《对于自己你还是个陌生人》、《世界偏爱自愈自乐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