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

古人是如何夸赞别人“有才”的?
才华的焦虑:从“咏絮之才”到“内卷”的时代
古人夸人有才,那叫一个文雅!“八斗之才”、“咏絮之才”,啧啧,听着就高级。搁现在,顶多一句“牛逼”完事。可时代变了,夸赞方式变了,对“才华”的理解也变了,甚至变得让人焦虑了。今天,咱们就从谢道韫的“咏絮之才”聊起,看看这“才华”在古今之间,到底发生了哪些令人抓狂的变化。

想当年,谢安冬日赏雪,一时兴起,考问子侄晚辈,这雪像啥?侄子谢朗憋了半天,憋出一句“撒盐空中”。哎,这想象力,也就小学水平吧。这时,谢道韫小姐姐轻启朱唇:“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乐得胡子都翘起来了。瞧瞧,这才是才女!这才是“咏絮之才”!
在古代,识文断字就是人才,吟诗作赋更是不得了。你想啊,那时候读书人少,能出口成章,那简直是自带光环,走到哪儿都闪瞎眼。所以,古人对才华的定义,主要集中在文学艺术方面。能写一手好字,作一首好诗,那绝对是众人追捧的对象。

可现在呢?时代变了,兄弟!“学富五车”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简直不值一提。随便一个搜索引擎,信息量都比五车书多得多。你说你“过目成诵”?不好意思,现在比的是快速学习、信息整合和创新能力。
以前,你写篇文章,领导夸你“才高八斗”,你心里美滋滋的。现在,你写个报告,领导说“还行,数据再完善一下,逻辑再清晰一点,观点再深入一点”,你得加班到深夜。
为啥?因为现在对“才华”的要求更高了!不仅要“满腹经纶”,还得“学以致用”。你得能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价值,这才算真有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