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比邻重庆,位于长江上游和中游交界处的宜昌,是湖北的省域副中心。
2021年,宜昌经济总量跃升至5022.69亿元,排名全国54名,增长16.8%。
从增速看,宜昌2021年位居全国百大城市首位,总体表现堪称惊艳。
于是,宜昌趁势而上在当年底的党代会上提出了未来五年GDP冲刺8000亿元,中远期实现10000亿元的规划目标。
宜昌的特殊性
但其实,宜昌所拥有的绝非仅有经济增速的惊艳与鸿图大志,更是个十分特殊的存在与充满潜力的未来之城。
宜昌本是长江边的数十个中国城市之一,但因葛洲坝和三峡的相续上马,最终使宜昌成为一个特殊的城市。
云雾环绕的三峡大坝风景如画,蔚为壮观。郑家裕摄(中经视觉)
宜昌独特之处在两个:一是,宜昌属于中国第二与第三阶梯分界线,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这也是国家在宜昌设立两大坝的原因之一;二是,宜昌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中国水系中,具备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两个独特之处,大大提高了宜昌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最终,宜昌不仅成为湖北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更成为中国长江流域的核心战略枢纽,对湖北、安徽、湖南、江苏、上海等广大区域的安危至关重要。
而且,宜昌地理位置的独特不仅是处于长江水道核心枢纽,在铁路交通领域的地位同样也得到加强。
从全国格局看,宜昌地处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成渝双城经济圈、武汉城市圈等重大战略的交汇处,随着未来“十字形”高铁的形成,宜昌在全国的地位将更加凸显。
目前,沿江高铁可使宜昌与上海等长三角城市链接起来,而呼南高铁则将宜昌纳入中国能源大动脉之中,可大大降低了工业成本。
宜昌潜力惊人
由于两坝至关重要,国家曾计划在宜昌设立特区或是成立三峡省,将宜昌作为新的全域中心。
这些计划虽没有实现,但宜昌也因葛洲坝和三峡大坝而成为全球知名城市,旅游业得到质的飞跃。
客观地说,宜昌地处长江要道的两坝所在,环境保护严格且地势狭长,工业发展天然受到巨大制约,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也符合宜昌特点。
2021年,宜昌三次产业结构为10.9:41.9:47.2,而旅游及相关产业则成为全市龙头。
与旅游业发展相对应的,是宜昌的人口流动态势或将发生转变。
七普期间,宜昌常住人口为4017607人,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减少4.21万人,下降1.04%。
之前,宜昌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并不算发达,出现孔雀东南飞的情况其实十分正常。但2021年,宜昌人均GDP超过12万元,已达到沿海发达城市水平,整体经济条件与五年前已大不相同。
况且,宜昌周边暂时尚无发达城市,方圆400公里范围内除武汉和长沙外也无更发达城市。
夜色中的宜昌远景图
未来,随着区域经济的进一步跃升,作为内陆长江沿岸边少有的宜居城市,宜昌人口流出之势将被逆转并有望成为区域中心城市,以吸附周边人口。
并且,得益于相对良好的财富积累,宜昌的消费增速迅猛。
从数据上看,宜昌2021年零售总额增长29.5%,几乎是全国速度的三倍,而汽车消费更是增长达31.6%,是全国增速的4倍。
宜昌是长江之腰,宜昌通则长江通。但目前,两坝的存在客观上拦住了长江航道,而构建翻坝转运体系是解决三峡瓶颈制约的迫切需要。
据悉,宜昌已决定重点建设江南翻坝铁路和成品油翻坝系统,翻坝转运动起来,三峡物流能力将发生巨大飞跃,宜昌才能成为真正的长江航运中转中心。
所以,宜昌未来着力构建“水陆兼行、东西双进、南北突围、通江达海”大开放格局,把宜昌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对外贸易中转基地。
东向通道,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增强港口集疏运功能,提升江海直达能力。
北向通道,依托铁水联运优势,对接“汉新欧”,融入中欧班列。
西向通道,依托三峡综合运输体系,对接“渝新欧”,融入“一带一路”。
南向通道,依托焦柳铁路,打通宜昌至北部湾至东南亚陆海联运通道。
在产业领域,宜昌的特色与优势也很显著。
由于地处长江核心枢纽,宜昌自2017年实行环保整顿后,便大力发展绿色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旅游、现代特色农业、食品饮料、建筑建材等9大产业。
其中,宜昌的医药化工产业在湖北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名望,而矿产资源和医药材料更是优势明显。数据显示,宜昌2021年化工产业增长31.5%、医药增长25.7%。
可以预见,随着上述领域产业升级的完成,完全有望打造成千亿规模的产业。
同时,宜昌还谋求建立华中最大的零碳数据中心、算力中心,抗衡贵阳。
此外,宜昌页岩气藏量仅远安就超千亿立方米,储量巨大。
显然,上述页岩气资源开发成功后,宜昌的前途更是不可限量。
因而,宜昌基于上述种种已明确提出,要打造区域性科创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物流中心、区域性消费中心、区域性活力中心,成为中西部非省会中的龙头城市!
峡江明珠,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