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勤学好问,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以下就是孔子勤学好问的故事,孔子当年周游列国时,在去陈国的路上,遇到了一位七岁的孩子拦路。这个孩子叫做项橐,他出题考了孔子,孔子被他难住了。后来,孔子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知,并虚心地向项橐请教。
这个故事反映出孔子勤学好问、不耻下问
据传,孔子小时候就爱问问题,常常问父母和教师。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好学的态度感染了周围的人,乡里人都称他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少年。
后来,他更是周游各地访问名士,学习不同的思想和文化。
他认为自己的知识还很有限,反复思考和学习,不断进步。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勤学好问的精神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