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水 孟臣紫砂壶
结合诸多强有力的佐证,考古人员终于揭开了“小白礁Ⅰ号”的身份之谜!他们推断,满载货物的“小白礁Ⅰ号” 是清代时一艘从中国港口出发的商船,目的地极有可能是东南亚的某个国家或地区。虽经百年沧桑变幻,沉船仍保留龙骨、肋骨、船壳板、隔舱板、铺舱板、桅座等,造船用材主要产自东南亚一带。研究情况表明,“小白礁Ⅰ号”沉船既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造船工艺特征,也保留了一些国外的造船传统,可以说是中外造船技术相互融合的难得实证。
“丹东一号”沉船,推进了我国近代钢铁沉舰的文物保护工作
“丹东一号”沉船位于丹东市西南50多公里海域处。2013-2015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会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调查工作,通过档案梳理、物探扫测、潜水探摸、抽沙清理等工作,最终在24米的海底找到并确认清北洋水师的致远舰。
沉舰整体受损较重,舱内淤满泥沙,因工作季时间有限,舱内未做过多清理。从残存的锅炉高度与舯部穹甲看,沙中舰体残存高度已位于水线以下,按舱室结构已是底舱,即动力机舱的位置,高度已不到完整底舱室的顶部。舰体周边散落着钢板、锅炉配件、炮弹等物品,原位于水线上的物品,如舷窗、加特林机枪也是如此,应为爆炸时向四周抛撒所致。
水下发现的鱼雷引信
历次调查提取水下文物计180余件,另有65枚清代铜钱。按质地分有银、铜、铁、木、瓷、玻璃、皮革等类,用途涉及船体构件、舰载武器、搭载的官兵生活物品等。
致远舰的多种舰载武器在“丹东一号”沉船遗址中均有发现,包括8英寸主炮管残片、鱼雷引信、152毫米炮弹、57毫米炮弹、47毫米炮弹、37毫米炮弹、加特林机枪及子弹、毛瑟枪子弹等。此外还发现数枚马蒂尼·享利步枪子弹、左轮手枪子弹等等。其中,加特林机枪全长116厘米,保存较完好,并附带可旋转托架,前端见呈圆形排列的十根枪管。机枪铭牌尚存,铸有武器名称、公司名称等信息。
搭载人员的生活物品包括茶杯、瓷盘、鞋底、皮带、木梳、鼻烟壶、印章及一些钱币等。其中,白瓷餐盘为宽平沿浅盘型制,盘心饰篆书“致远”二字,外圈为字母,上半圈为“CHIH YüAN”(致远威妥玛拼音),下半圈为英文“the imperial chinese navy”,组合成一个圆形徽标。另发现一件盘心下凹的白瓷小托盘及一把与瓷盘配套使用的银勺,盘心与勺柄上均带同样的“致远”圆形徽标。
带“致远”篆书的瓷盘
1894年9月17日,中日爆发甲午海战,在交战的黄海北部先后沉灭扬威、超勇、致远、经远四艘军舰。通过比对沉船遗址残存的1600吨铁质体量、水下发现的穹甲钢板、独特的方形舷窗、主要武器配备,以及带“致远舰”文字款识的餐具等考古实物资料,并结合甲午海战档案、北洋海军档案和海域当地的口述史料综合判定,“丹东一号”沉船为致远舰。
在恒温箱保护的加特林机关炮(除锈处理后)
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为中国近代史、甲午海战史和世界舰船技术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为多种物探设备、三维摄影拼接技术在水下考古中的综合运用积累丰富经验,并有助于推进我国领海范围内近代钢铁沉舰的文物保护工作。
据悉,2022年8月27日,山东威海“靖远”舰遗址第一期水下考古调查工作也正式启动。“靖远”舰为“致远”舰的姊妹舰,1887年建成,同年12月加入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威海卫之战中被日军占领的鹿角嘴炮台发射的两发炮弹击中后搁浅,为免资敌,实施自沉。此次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历时70天,由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和威海市博物馆并调集来自山东省内、海南、广东及湖北的水下考古队员联合组队。
“经远舰”遗址,为世界海军舰艇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经远舰”遗址位于辽宁省大连市庄河黑岛老人石海域。2014年夏,水下考古队依据资料线索与磁力仪物探数据在该处发现一艘铁质沉船残骸,并推测很可能为中日甲午海战时沉灭的“经远舰”。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2018年7-9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开展庄河铁质沉船遗址专项调查工作,最终证实为甲午海战北洋海军沉舰——“经远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