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除夕夜,辞旧迎新,举国欢腾,人们期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对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人们,尤其是农村的人们来说,还有一项共同的文化传统,即在除夕那天往自家大门口放上一根木棍,即拦门棍。那么这根木棍有着怎样的寓意呢?
一、乱世源起:拦门棍的传说拦门棍的传说发生在元明交替之际,大致有三个版本,这三个版本的基本结构与要素其实并无二致,只不过在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
首先我们来说说一个比较含糊的传说版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记载的这个传说是从一个叫秦明川的老人家口中得知的。相传元朝末年,有一个大帅(并未指明是谁)残虐无比,所经之处血雨腥风,百姓惶惶不可终日。这日,他率军屠*一个村子,看到一个妇女先是背着一个小孩子跑,后来又把小孩子扔下,背起了一个大孩子继续逃命。大帅不解,捉住这个妇女并大骂这个妇女是个蠢货,小孩尚背不动,更何况是大孩子呢?妇女解释道,这个小孩子是她亲生的,而大孩子不是,如果她背小孩子回去了会被大家唾弃,说她这个后娘心狠,所以她只能抛弃自己的亲生孩子。
大帅被这个妇女感动,许诺放她一马,大帅告诉妇女届时大军屠*时只需要在门口放上一根木棍,他的大军便不会*扰她。妇女回到村子后将这件事广而告之,结果整个村子的人都在门口摆上了棍子,大帅的军队来犯时看见整个村子都摆上了棍子,也就秋毫无犯退了出去。
另外一个版本也发生在元明交替之时。相传朱元璋曾经派胡大海、常玉春来山东讨伐蒙古人,下令凡是百姓在家门口挂“南牌”就表明是良民,挂“北牌”的就是逆民,是要*头的。老百姓多精明啊,他们等胡、常二人来时家家皆悬南牌,等他们一走就挂上了北牌。但此事没过多久就被人告发了,朱元璋大怒,就又派胡、常二人率大军前往屠*百姓。此时只见一个壮汉背着一个老奶奶在奔跑,被官兵截住后,壮汉跪下求情宁*我一人,不要伤害我的母亲。壮汉的孝心感动了众人,于是胡、常二人放过了壮汉,并告诉他在家门口横放一根棍子,便可逃过此劫。之后的情节与第一个版本相似。
影视剧中的常遇春
最后一个版本直接略过了统兵的将领,将朱元璋推上了幕前。说是朱元璋为了不让自己在某个村子的丑闻外泄,便打算对这个村子来一个大清洗,但是这个村子有一个有恩于他的人,于是朱元璋便告诉这个人除夕夜时在门口放上一根棍子便可逃过此劫。
朱元璋
现在我们很难去考证这些传说故事的真假与先后关系,但这三个版本的故事都发生在元明动荡*乱之际,大概也能反映一定的社会心理。元明之际,天下*乱四起,百姓罹难,饿殍白骨,垒垒成山。在这种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老百姓急于寻找一种心灵上的寄托是可以理解的,放棍子则可躲避灾难,这或许反映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人民急于摆脱乱世,渴望治世降临的愿望。可见拦门棍是被百姓们赋予了趋福避难的功效,这种内涵也一直被后人所传承并不断丰富,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拦门棍习俗。
除此之外,这些故事中的教育意义也十分显眼,孝顺、报恩等中国古代普遍的社会价值观也融入其中,这也使得这些传说在流传的过程中具有了别样的价值。
二、同中有异:各地的拦门棍习俗关于拦门棍习俗,史多阙载,但是这一习俗却多见于作家的笔下。山东高密人莫言在《过去的年》一文中,较为详细地回忆了属于他那个时代的山东高密人是如何过年的,其中就提到了“大门口放一根棍子,据说是‘拦门棍’,拦住祖宗的骡马不要跑出去”。根据莫言先生的叙述,该地拦门棍的作用似乎是要将祖宗的骡马留在屋内。这句话可能让外地读者摸不着头脑,什么叫祖宗的骡马呢?我们不妨先存疑,看看其他地区的拦门棍是怎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