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没玩过的,沙威玛是没吃过的,但是这首《沙威玛传奇》,是真真正正在不经意间便入了我的耳。
上一个“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火起来的跟餐饮有关的IP,可能还是“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
连脱口秀演员都看不上要扣钱的谐音梗了,网友改编神曲时还是玩得不亦乐乎。
“六星街里还传来巴扬琴声吗,阿力克桑德拉的面包房列巴出炉了吗”,因为童声咬字不清晰被谐音成“八羊骑上马”,这未免有点太尴尬了,难怪有人嫌今年的梗又烂又土。
童声小女孩版本《苹果香》中的“谐音梗”@七里翔
但要论今年最好用的剪辑素材,那必须还得是年末从韩娱*到内娱的这匹黑马《APT.》,不单洗脑bgm给你提供了,连剪辑节奏和色调、风格都安排妥当、一步到位。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到处可见芭比粉色调、有节奏晃动的大头照。
个人安利、cp向、影视混剪,一天刷下来,晚上躺在床上,脑子里还在“APT APT Uh uh huh uh huh~”,太洗脑了,根本停不下来。
黄老师和何老师,每出一个新梗都会被拉回来的劳模嘉宾@潮汕好男人
不过,基于情景或影视名场面的梗,即便传播度再广也有一定的门槛,自然需要找在同一片浪区玩耍的“抽象搭子”,才能第一时间get到。
但也有些抽象梗,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润物细无声”地取代我们的日常用语了。
换句话说,这届年轻人,甭管嘴上叫不叫烦,早被些网络热梗、新词,腌入味了。
洋不洋气叫“city 不 city”,鬼鬼祟祟叫“偷感很重”,生气是“红温”,颠倒黑白叫“倒反天罡”,表达震惊用“我嘞个豆”、“尊嘟假嘟”,打包票用“包的”,反问一句“那咋了”,我到什么时候看到这个句式才能憋住不笑“太好了是XX我们有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