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这也意味着,我们不可避免地会与他人产生联系。
尤其是成年之后,我们总需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为了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我们就会希望能让双方相处更舒服一些,也希望能和大多数人搞好人际关系。
这时候,我们会通过请客吃饭的方式,来拉近与对方的关系。
请客吃饭固然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这只会让我们与对方变得熟悉,并不能帮助我们长久地维持一段良好的人际关系。
那么,怎样才能够与他人搞好人际关系呢?“梅拉宾法则”给出了答案。
梅拉宾法则:55%来自于非语言表达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是羡慕那些能够舌灿莲花的人。
我们不由自主地疑惑,如果自己也能像对方那样能说会道,人际关系是不是会好很多?
然而,梅拉宾法则却告诉我们,语言沟通并非决定人际关系好坏的关键所在,甚至所起的影响甚小。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梅拉宾(Albert Mehrabian)做了一系列研究,
目的是研究语言内容(说的话)、语调(说的方式)和非语言行为(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梅拉宾发现,语言内容、语调和非语言行为方式在沟通中起到的影响并非完全相等,而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当我们与他人面对面交谈时,话语的实际内容仅仅占到7%,语音的音调和节奏占到38%,而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非语言行为占比高达55%。
这就是著名的梅拉宾法则(Mehrabian's Rule),也被称之为“7-38-55法则”。
也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之中,人与人之间眼神的交流、身体的姿态,都会比语言产生更大的影响。
在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俗话也说道,伸手不打笑脸人。
我们会发现,生活中那些人际关系不错的人,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也总是穿着得体的衣服。
试想,如果一个人板着一张脸,你看到就会下意识不想与之接触,自然也就搞不好人际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