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简直是和中央精神“对着干”,吴仁宝却有一番精打细算:华西人均半亩地,分了种地就得穷死;咱集体经济最发达,正是集中用地办工业的好机会。结果华西村没分地,吴仁宝出门考察还有了意外收获,他要建个做农药喷雾器的药械厂。
想法一出,马上有人反对。当时有句话:“包产到人,农机关门。”农具、农机行业都不景气,还上药械厂?吴仁宝的看法则不同,以前农民种地,打药治虫都大队承担,有十几个喷雾器够用了。如今包产到户,家家户户要买农具喷药,市场无比巨大啊!
可大家仍然不理解,那为什么农具农机遇冷呢?吴仁宝在考察中发现,农民土地刚分到手,手头钱还不多,大都靠暂借农具维持着。等过两年农民富起来,加上原有农机具损耗更新,整个行业就要爆发啦!一席话说得众人心服口服。
1983年1月,华西药械厂诞生。由于市场时机抓得准,仅1984年就大赚200多万。
赚来的钱积累起来扩大再生产,华西的塑纺厂、板网厂、织布厂接连拔地而起。1985年,吴仁宝带着100多村民跑南京雨花台宣誓,决心苦战三年干成“亿元村”,否则全部家产充公!
很快,吴仁宝碰到了一块硬骨头。
1985年夏天,吴仁宝密切观察市场,感觉新一轮建设高潮在即,铜铝材必火,想赶紧建成一家铜铝材厂。但这种厂技术工艺复杂,吴仁宝本想去苏南一家铜铝材厂参观考察谈合作,没想到吃了闭门羹,人家连车间门都不让进。
吴仁宝气愤不已,你不让搞,我偏要搞得大获成功不可。
很快,吴仁宝打听到上海铜厂党委副*张金龙是江阴同乡。这家厂技术先进、设备富余,吴仁宝便下定决心要攀“高亲”。
当时,拉着上海铜厂搞联营的好几家,甚至包括张金龙的本村老家。吴仁宝赶紧定厂址、修厂房,真心诚意求合作。结果张金龙考察一圈发现,其他地方啥也没有,华西村只等进设备开工了,最终将这笔大投资敲定。
厂子一建成,华西出产的铜铝材板质量上乘,却因为没知名度,加上人们对乡镇企业产品不放心,市场意外地不买账。吴仁宝看准难点,挨个攻克。
他先是拿到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的质量认证,给客户吃下“定心丸”;接着,又带销售人员四处推销,与客户“约法三章”:保证交货时间,质量不满意包退,价格比同类产品低2%~3%。
好东西禁得起比,大客户们发现华西铜铝材板价格便宜量又足,数百吨的供货合同接踵而至,很快闯出了名堂。
办了这么多厂,吴仁宝深知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但他坚信,市场不相信眼泪,但相信质量和诚意。
以前华西村民笨嘴拙舌搞推销,人家一听就觉得,要么是伪劣产品,要么是江湖骗子。在吴仁宝看来,农民要想赢市场,只有用质量开道、用诚信叩门,才能*出条血路。
80年代初,跑推销的村民意外说起东北只用麻袋、不用编织袋的习惯,引起了吴仁宝的兴趣。东北是中国的大粮仓,袋装需求极大,但东北老百姓却认定编织袋没麻袋结实。
找到原因后,吴仁宝要求工厂做出比麻袋更便宜、结实的编织袋,100斤的沙子装进去,3楼扔下都不破。就这么个质量上的单点突破,一举打开东北市场,把个小小的编织袋都做得供不应求。
整个80年代,吴仁宝创造了波澜壮阔的“造厂时代”,华西由此成为产值超亿的富裕村。华西经济常年以20%的速度稳步递增,这里面,吴仁宝又有诀窍。
多年来,吴仁宝始终坚持“少分配多积累”。村办企业工人每月只能领一半工资,其他作为企业流动资金,年底才兑付;奖金则是工资三倍,作为股份投入企业,第二年按股分红。
外人看来,这简直是没有财产支配权的表现,但华西村民都支持这种“股份制”。吴仁宝则认定,企业要发展,不能靠贷款,只能自我造血、自我积累,才能走上良性轨道。
然而“人无横财不富”,吴仁宝精准研判趋势的“神迹”,很快令华西村迈进“暴富时代”。
【暴富时代】
吴仁宝有个习惯,每天必看《新闻联播》,看完后雷打不动地开村党委会。1992年2月,当*南巡讲话被连续报道后,吴仁宝预感到将有大事发生。
他反复揣摩,突然在3月1日凌晨2点恍然大悟,赶紧在凌晨3点召开紧急会议。村干部们还睡眼惺忪,吴仁宝却喊出石破天惊的四个字:“借-钱-吃-足!”
原来吴仁宝分析,小平南巡讲话后,市场经济很快会掀起一轮发展大潮。经济一起,原材料价格必涨。以前华西搞实业求“稳”,要求内外无债。可这波经济大潮将起,吴仁宝决定拼命借钱,猛吃原材料,狠狠“赌”一把。
村干部们都被吓醒了,这还是那个谨慎的“老*”吗?“疯子”才干这事啊!
当天开始,华西村狂借2400多万,疯买上万吨钢坯、上千吨铝锭,把仓库全堆满。大多数人还不明所以,全国迅速掀起建设热潮,一切不出吴仁宝所料,原材料很快狂涨数倍。
有人说,吴仁宝开个会,赚了一个亿。华西经济从此跃上新台阶,奔着十亿村、百亿村的目标一往无前。
对于投资,吴仁宝既果敢,又有一份警醒。
80年代中期,苏南有过一轮“毛纺热”。当地政府鼓励华西建毛纺厂,甚至协调银行解决了2500万贷款。吴仁宝最初感觉靠谱,渐渐发觉不对,最终决定项目下马。没多久,遍地开花的毛纺厂纷纷亏损*,华西躲过一劫。
多年后谈及这些,吴仁宝的心得是:既要研究中央精神,又要研究自我实际,“又怕又要不怕,这样才能成功”。
2003年,吴仁宝再次“小宇宙”爆发,提前告诉村党委:宏观调控快来了。他的依据是:中国已加入WTO,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经济出现过热苗头,原材料价格高到离谱。吴仁宝列出“三车妙计”:现有企业开稳车,新投项目开快车,未上项目急刹车。
数月后,国家宏观调控果真启动,人们对吴仁宝在大趋势上的预见力佩服得五体投地。大批企业前期盲目扩张,结果遭遇全面衰退。华西企业却未雨绸缪,该撤的项目撤掉,该加足马力的火力全开,结果华西村逆流而上,当年全村总产值突破百亿。
【华西大管家】
吴仁宝知天下、明大势。企业管理上,照样是一把好手。
华西村产业多,钢铁、纺织、旅游是三大支柱。
90年代,吴仁宝瞅准机会,把建杨浦大桥拆迁后的上钢五厂线材车间拉进了华西,揭开了华西钢铁时代的序幕。2002年,他又将华西钢铁、华西北钢(与唐钢合资)、华西高速线材厂建成投产,赶上了钢铁行业的“黄金年代”。

吴仁宝搞产业,首重质量。钢铁板块中,“华西法兰”是亚洲最大法兰基地,出口日本的不锈钢法兰占到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华西扁钢”,则是中国唯一通过CE认证(欧洲统一标准认证)进入欧洲的产品,出口量占到全英国总量的五分之一。钢铁业正是华西村百亿级的“印钞机”。
华西纺织业也风生水起,毛纺厂、棉纺厂、织布厂、服装厂等全产业链贯通。其中,“华西村”西服曾被评为“十佳品牌”,“华西村”商标被认定为“国家驰名商标”。
1999年8月,“华西村”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农村第一股”。后来更发展到上百家企业、数百亿产值,这么一大摊子怎么管?
吴仁宝给归纳了“八统一”(资金、人员、项目、原料、费用、设备、大修、食宿全统一)、“四要诀”(薄利多销现钞,厚利欠款不要,勤进多跑快销,库存积压减少)。其中,“四要诀”尤其值得称道。
搞企业没有不产生“应收账款”的,但吴仁宝定了死规矩:谁产生应收款就撤谁的职。
这个账吴仁宝这么算,比如这批货有30%的毛利率,但资金一年多才能收回,这样毛利率大打折扣,销售人员还要整天催款,厚利实际上是薄利或无利。因此,只要有欠款,利润再高的生意,华西也不做。
吴仁宝做生意,讲求“宁可人骗我,不可我骗人”和“三守三真”(守法、守约、守信,说真话、售真货、定真价)。因为产品质量好,又讲诚信,老客户都是给华西企业先打款、再收货,从不误事。这成为华西敢于不赊欠的底气。
不过,依然有人来挑战“底线”。有家内蒙古客商曾要求华西派车送一批铜嵌条,答应货到付款。结果货到后,对方又说没现金。一般生意人也就认了,大不了派人来催款。
但耿直的华西人坚持把货拉回来,损失运费也在所不惜。这家客商最终认准了华西的脾气,从此进货带现款,甚至还帮着介绍新客户。
华西搞旅游则更神奇。早年由于是农业典型,来华西参观考察的人就络绎不绝,于是几十年前开始收10块钱门票(如今150元),还被炮轰“华西村人掉进了钱眼里”。
此后,华西村又推出“工业观光游”、“三农基地游”,数百万游客蜂拥而至,“躺着”年赚过亿,人们不由得佩服吴仁宝的眼光精明又深邃。
到华西,人们看的自然是令人惊叹的“天下第一村”:家家住别墅(最小450平,最大600平),户户有汽车,人均存款上百万,根本就是“中国首富村”。

另外,村民吃饭不花钱,服装有自产名牌,教育全免费,老人“被包养”。吴仁宝还规定,老人过100岁,子孙统统奖1万,弄得村中敬老成风……这样富足的好日子,惹得有人不惜10万买户口,只为成为华西村民。所有人羡慕嫉妒恨:华西村农民才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华西村的建筑建得“土洋结合”。98米高的金塔,耗费3.5公斤黄金镀成,是华西村的标志性建筑,顶上供着菩萨、寿星、天官、老子;仿颐和园长廊的“万米长廊”,号称世界之最,但修它的原因,却是吴仁宝想让村民出门下雨可以不打伞,长廊就连到了每一家。
而华西公园更像“世界之窗”,到处是“洋”景:美国“白宫”、英国“古堡”、巴黎“凯旋门”、德国“天文台”……以前农民出国不敢想,吴仁宝却要让村民天天能“出国”。

但华西村最值得看的是“华西398号”,吴仁宝的家。
很多人根本不相信,村民都住上了豪华别墅,吴仁宝却住在70年代旧楼里不走。屋里三样东西:一是满墙与党和国家*、地方领导、外国友人的合影,二是14英寸老电视,三是一张旧木床。与村民生活相比,这里隔着好几个时代。
吴仁宝这么做,源自他上世纪70年代给自己定下的“三不”规矩:一不拿最高工资,二不住最好房子,三不拿最高奖金。后来,华西镇政府奖他5000万,他也分文不要,全部捐给了集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