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句句看似有些自讨苦吃的表达
为何能吸引这么多人参与讨论?
这些年轻人又为何
热衷于将自己的弱点
毫无保留地坦露于大众视野之下
甚至还主动邀请他人来“攻击”呢?
压力宣泄
化“攻击”为心灵“解压阀”
小红书资深用户蒋女士第一次刷到话题“请攻击我最薄弱的地方”时,第一反应是觉得奇怪,“有一种找虐的感觉”。可随着刷到的次数增多,这些帖子的评论与互动让她“能够很清晰地感觉到众生百态”。不同于夸奖时的斟酌,“在攻击到薄弱点的时候,大家都会非常积极,绘声绘色,非常有画面感,所以可以清晰地感知到他人对于某样事物或者某一身份的痛点。”
大学生小吴和小秦都参与过这一话题的互动。小吴觉得,大家并非尖锐地互相批评,而是一种向内的自我嘲讽,并没有外化成为对他人的人身攻击,反倒是一种非常温和的,且带有圈层性的情绪排解方式。小秦也表示,“从评论中也找到一点安慰”。
这种主动邀请网友“攻击”自己的行为,看似是在自讨苦吃,实则是巧妙地将外界可能的批评转化为一种情绪的宣泄渠道,把内心的压抑、郁闷情绪,通过他人的回应释放出去,让自己能够以更为轻盈的姿态,重新面对生活的重重挑战,在压力之下为自己找到一种别样的“解压阀”。在刚刚过去的上海两会上,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也把问题带到了会场。市政协委员、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玉霞表示,这样的社交方式其实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