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 宋(传)苏汉臣《百子嬉春图》 故宫博物院《四朝选藻》四册之“亨”册 绢本设色26.6×27.7cm<1平尺
故宫博物院古代人物画系列特展第三期“众生百态”今秋展出,相比前两期“庙堂仪范”、“林下风雅”主题,第三期带着民俗温情拉进与观众的距离,仿佛古画世界一下子与我们有关。没有神性帝王的高不可攀,绕开象牙塔文人境界的超逸,老百姓的生活近在眼前,兴奋之余多了属于自己的梦想,古人的日常与今天有何不同。历代风俗画96件中,一幅传苏汉臣《百子嬉春图》引起驻目,小纨扇大世界对古画爱好者向来是触不可及的梦,没有比这更小的私人性藏品,也没有比它花费更多时间品读的臻件,越小越需精看,甚至协助于放大镜细细观览各种人物图像。而这些琐细观察和耐性的唯一目的,便是明白作者到底画了什么,要知道数一百个孩童并非易事,可这是古典美学最沉醉之境,错过古典的美妙便也错失宋代绘画的一帘幽梦。《百子嬉春图》出自《四朝选藻》集锦画册第二册“亨”第六页,《四朝选藻》分元、亨、利、贞,易经解释乾卦卦辞“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画册拟名表征纯阳之性 ,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各有其利,物坚而贞正得终,百子图入“亨”册蕴含深意。关于画者传苏汉臣,本朝宫廷画家苏氏高龄79岁,在古代人平均年岁不及今人状况下,可谓是老寿星画师,经验绝对富足罕见,身为历史大变革的见证者,历经北宋转入南宋的改朝换代时期。苏汉臣居北宋朝33年,南宋朝45年,《百子嬉春图》无款系北宋末或南宋初皆有可能,断代究署实为一张画的感怀追念,但近千年的曾经绚烂景致,一抹神韵便是画作留给世人最真切的幻想,读画本身是对画师最好的尊重。纵26.6cm横27.7cm近整圆绢丝纨扇,在不到1平尺小面积册页里100个孩童发生了什么?“百子图”为真实一百子还是约莫概数?古人如何做到咫尺千里方寸百态的?读懂苏汉臣(传)风俗画婴戏图,也就读懂宋朝翰林图画院的千古精髓,触摸历史车辙碾进南宋旧都万景的余晖。

图2《百子嬉春图》局部“嬉佛”
一、《百子嬉春图》标号1~100名孩童
图绘著录于钦定《石渠宝笈续编》,乾隆在册页左边题:春苑风和蔼戏场,狰狞头角总圭璋;问他粉本从何得,应在鲁论第五章。《论语》篇第五谈论仁德,乾隆将绘画作品与仁德思想耦合,奠定图绘艺术成教化、助人伦的功利理念,在古代院体制度中发挥着实际作用,如此也将这门技艺提升至崇高品味,描绘对象便产生象征意义。这在百名孩童行为、游戏、玩具中充分体现,行为和工具本身担负起人间“理想”,不仅是事物本身,还有所指功能,这是“读”画而非简单“看”画所能实现的审美成果。《百子嬉春图》描绘100个孩童庆祝新春佳节的热闹景象,将不到一平尺的小画幅进行人物组合的切分,根据不同游戏分出了22组,这个行为显然只能在读画过程的脑海中实现,并且带着整——分——整视觉理念进行,各个组单元之间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甚至有的空间距离相遥却有某种千丝万缕,在神态交流中产生暧昧的无限猜想,让读者写不出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