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句话说,浴袍不仅仅是功能性物品,还是一种悠闲的居家生活方式。在很多欧美人的概念里,浴袍就等于舒适,或等于舒适的家。
或正因如此,在被疫情席卷的那段时间,“Bath Robe Leisure 浴袍休闲风”成为新的时髦。Bottega Veneta、Dior、Prada都相继推出浴袍外套。彼时人们对宽大如浴袍式衣服的期待,曾被消费心理学家解读为:在摩登社会所渴求的必要抚慰和精神温暖。
而居家穿浴袍之所以在欧美生活里盛行,有其历史原因。英国的服装史学家露西·阿德灵顿所著《历史的针脚》中提到,在16世纪以前,人们都偏爱裸睡,但对于那些不习惯裸身的人来说,他们会穿上睡衣罩袍。
但如果真考据起来,中国古代也是有浴袍的。
中国的老祖宗可比你想的敢穿
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类似今天浴袍的服饰——明衣。
对于明衣,南朝皇侃《论语义疏》有云:“浴竟身未燥,未堪着好衣,又不可露肉,故用不为衣,如衫而长身也,着之以待身燥。”
意思是洗完澡后身体水分未干,不能穿换洗好的衣服,赤身露体也不雅观,这时就会披上明衣——功能和今天浴袍可以说是一模一样了。
古代浴袍的样子也和现代浴袍差不多,从陕西的法门寺地宫出土过的一件唐代浴袍就能看出,其裁剪简单,前襟有两根不长的系带,但面料是极其珍贵的织物“缭绫”。
那么古人又是怎么穿浴袍的?
清代的画师康涛曾作一幅《华清出浴图》,画的是杨贵妃在华清池沐浴之后,身披绛红色浴袍,云鬓松挽,娇媚动人。从画作可以推测,杨贵妃是出浴后裸身着浴袍,身旁两位宫女正准备伺候。
图源:天津博物馆微博
从史料的考据来看,中国古代就有浴袍,古人甚至是裸穿浴袍,只不过这样的习惯更多存在于达官贵人之家,没能在普通家庭中盛行。
到了近代生活,有闲之士同样会享受浴袍带来的由内而外的放松。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里,殷实家庭出身的王娇蕊,很喜欢穿着一身松松垮垮的浴袍在房间里晃悠,凸显“红玫瑰”热情主动、毫不扭捏的性情。
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随着经济和信息的迅猛发展,大多数国人尤其是都市人都生活在一种快节奏里。
没有太多居家的闲暇,也没有使用习惯,浴袍就没能在多数家庭里有一席之地。
很多人第一次尝试浴袍是在酒店里。不过,第一次有可能就是最后一次。
大多数的酒店浴袍,双面毛巾面料,一是重,二是热,穿上感觉自己突然变身忍者神龟。
大多数酒店浴袍为双面毛巾面料|图源:图虫创意
也有不少人视酒店挂着的浴袍为不存在,“没有什么比一件不好看又不舒服的浴袍更影响出浴心情了。”
更别提洗完澡后裸着穿浴袍了。本来穿浴袍是为了舒适,但穿上酒店浴袍,不仅仅是身体上,还有心理上,都不松弛了。
主要原因是担心酒店的卫生问题,前几年曝出的客房清洁堪忧的新闻,让很多人对就酒店能不能做到浴袍“一客一洗”表示怀疑。就算勉强换上了,顶多也是觉得冷时当作外套披上。
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酒店浴袍没能给住客带来放松自在的感觉。
但浴袍本是“舒适”的代名词,难道没有一件酒店的浴袍,能让那些奔波在路上的旅人们,洗完澡穿上就褪去些许疲惫?
一件你敢裸穿且只想裸穿的浴袍
水晶酒店,希望每一位旅人都能在这里休整后“满血复活”,在浴袍上,下了很多功夫。
当你进入水晶酒店客房,瞥到柜子里垂挂着的浴袍时,一眼就能发现它的与众不同。
不同于多数酒店用的白色毛巾浴袍,让你一下就联想到廉价或粗糙的质感,水晶酒店的浴袍是一浅米一暖咖两个颜色,表面哑光,有一种绅士礼服般的高级感,你可能会恍惚这还是在酒店吗。
水晶酒店浴袍自带一种高级的滤镜感
而当你拿起浴袍,会惊讶于它的重量就和一件普通的卫衣差不多,只有750克重,甚至都不到两瓶500ml矿泉水的重量。
秘密就在它的工艺和材质上。水晶酒店的浴袍,采用了复杂的双层缝制工艺,内外颜色不同,材质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