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三十年前,当年春节晚会上有一个郭冬临演的小品,叫做《有事您说话》。
小品中的郭子是个热心肠的人,他特别注重和别人搞好关系,他觉得好的关系是帮忙帮出来的。所以他对于别人的要求都是有求必应。

有天一位同事因为买不到春节回家的火车票,就来到家里请他帮忙。
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当晚他就穿着军大衣,带着小马扎和被子去火车站排队买票。
最后票虽然买到了,却是自己搭钱买的,因为整一夜在外面排队自己也冻感冒了。
生活中虽然几乎很少像郭子一样的人,但是能和别人搞好关系却是大部分人所期望的。那怎么搞好人际关系呢?

有人认为请客吃饭是好办法,有人觉得送礼就好了,也有很多人觉得无条件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好。
然而并不是这样的,请客吃饭和送礼都是暂时的,也许一次两次有用;
但是时间久了,别人习以为常后,哪天你突然不请客送礼了,关系会变得更差。
至于像郭子那样牺牲自己,去满足别人更不可取,在当下的社会中会被当成软柿子捏,甚至会被别人当傻子一般对待。
那到底怎么搞好人际关系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交往中坚持选择性利他主义。
他人利益:看见尊重和需求利他主义从学术角度解释非常复杂多面,平时常看到的解释是伦理学的;
除此之外还有哲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神经学等层面的利他主义。

不同层面的解释都有一定的依据,没有统一的答案;
于是我从这些层面中总结出了几个重要的关键词:自我利益,他人利益,同理心,选择性和出发动机。
日本著名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就有一个强大的经营和做人理念--利他主义。
他的利他主义更接近于宗教的解释,强调的是对别人的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