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1时,在崇明岛三星镇,西新村一条田间小路突然变得繁忙起来,几十位农民或步行或骑电瓶车匆匆赶过来,有的拎着水桶,有的车上载着蛇皮袋,都是沉甸甸的。
“早上6点,我就去田里抓蚯蚓了,几个小时共收获50斤蚯蚓。送到合作社,每斤10元,就是500元。”62岁的黄付明,是附近三协村的村民,养蚯蚓、抓蚯蚓已有七八年。他告诉记者,自己下午再花两三小时,还能抓40斤蚯蚓,这样一天就能赚900元。

当天赶来送蚯蚓的,大约有三四十户农民,都来自附近几个镇的村庄,他们中收成少的不到10斤,多的则有近100斤。将蚯蚓一一称重后,基地工作人员分别支付现钞,村民们很快又欢喜地离开了。
水稻播种季,也成了蚯蚓养殖户的收获季。这样的喜人场景,已在当地连续上演近十年。据透露,作为上海市科技兴农推广项目,上海市农科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牵头实施的“稻田秸秆蚯蚓原位处理模式与循环产业技术集成示范”,已覆盖崇明50多个村4000多亩稻田,以一条小蚯蚓“串”起农田生态产业链,取得了生态、经济、社会“三重效益”。


这一条小蚯蚓,原来是奇缺的地标性药材
记者刚到村头,就遇上了骑着电瓶车来送货的朱阿姨和陈阿姨。她们来自隔壁新海镇,是一家奶牛场的职工,早上挤完牛奶下班后,就立刻去田里抓蚯蚓,分别抓到了8斤、10斤。
“虽然没有别人多,但业余能挣个80元、100元,她们还是很开心。”66岁的陶晓斌,是负责收购蚯蚓的上海蓝汇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也是附近西新村的村民。他告诉记者,每年上半年的3月、4月、5月、6月和下半年的9月、10月,都是蚯蚓的收获期,其中5月、6月是旺季,一对农民夫妻下田抓蚯蚓,每天可以收获80-90斤,送到收购点就能领到800-9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