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预示着天气进入最寒冷的时期,天人相应,此时人体内藏之阴气也到达极点,所谓阴极则阳,阳极则阴,这一天是体内阴阳互转的时刻,阴气至盛,阳气始生,故有“冬至一阳生”之说。
但是此时天气并不会回暖,冬至后的81天,每9天为一个单位,称为“数九寒天”,是一个天气由寒冷变为温暖的过程,其中“三九”天前后,气温往往最低,有“冷在三九”之说。故冬至虽然阳气逐渐开始升发,但是大地上的寒冷,才刚刚开始,固护好身体的阳气,才能祛病延年。
古人早已发现冬至的养生之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可见冬至以“藏”为养生之道,温补身体阳气,不轻易外泄阳气。
睡养
“藏”在睡眠的表现为早卧晚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一般认为较平时早睡和晚起约半小时即可。
对于喜欢熬夜的朋友,尽量做到十一点左右入睡为宜。
老年人和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醒后可在床上进行少许活动后再起床,如伸懒腰、活动一下手脚。
动养
人们往往认为“藏”在运动的表现是少运动,甚至是不运动,实则不然。虽然天气寒冷,仍要坚持运动,以便使体内阳气得以舒展运行。
建议在早上9-10点或下午3-5点进行运动,此时气温相对暖和,运动较为舒适。运动方式可选择散步、慢跑、八段锦、太极拳等,活动时以微汗为宜,不宜大汗淋漓,使阳气从汗而泻。
天灸
冬至起气温逐渐变得寒冷,人体气血运行减慢,此时利用经络循行规律及穴位特点施以天灸,借助药物温热之性温阳益气,则可使人体阳气充沛、经络畅通、气血和调,适合各种虚寒性疾病患者,如慢性咳嗽、鼻炎、哮喘患者或平素手足冰凉、宫寒痛经、坐月伤风的妇女。
冬至来临,许多朋友容易遭受皮肤干燥脱屑、瘙痒不止的侵扰,叫人苦不堪言。冬季寒冷,本就阳气内敛,空气干燥,津液更易匮乏,加之人们为了取暖常开暖气、使用电热毯等,室内湿度大大降低,燥邪更易趁虚而入,使得肺中津液耗损,引发口干舌燥、唇干、皮肤皲裂等症状。推荐两个食疗方以解困扰。
养颜糖水——银耳羹
材料:干银耳30g,玫瑰花5g,枸杞 5g,冰糖适量。
做法:
干银耳泡发,切去根部,手撕成小朵;枸杞子和玫瑰花用清水略冲洗1遍。锅内放入清水1.5L,放入银耳,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炖煮30分钟,然后加入冰糖再煮10分钟。最后加入枸杞子和玫瑰花再煮5分钟,关火,即可享用。
润唇靓汤——玉竹润燥汤
材料:
玉竹15~20g,猪瘦肉200~300g(可以稍带一点肥肉),蜜枣2颗,生姜1片,食盐少许。
做法:
玉竹洗净后,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开后转小火煮15分钟。瘦肉洗净后和生姜片、蜜枣一起加入锅中,再煮15分钟,即可关火,加入少许食盐调味。玉竹和瘦肉都可食用。如果本身皮肤干燥及口*情况比较严重,或想换换口味,可将瘦肉换成老鸭肉,炖汤更滋润。
团队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