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话:“土里开花土里谢,不怕天光打到夜”。猛一听,是不是感觉特别神秘?其实这话背后说的是一种神奇植物,它开花、花谢都在土里,而且老辈人还传言,有了它,哪怕与人争斗个从早到晚,受了跌打损伤也不怕,因为它能治好伤痛。虽说这说法带着些夸张的成分,可也实实在在地凸显出这植物不一般的药用价值,而它,就是杜衡。
许多朋友乍一听 “杜衡” 俩字,保不准心里就犯嘀咕:这咋听着跟人名似的,咋就成植物名了呢?您别急,这名字的来历可不简单,历史那是相当久远。
翻开《山海经・西山经》,就能找到关于杜衡的记载:“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有草焉,其状如共葵,共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可以走马,食之已瘿。” 想象一下,在那汉水之畔,生长着一种模样像葵类的植物,凑近一嗅,还有股蘼芜草特有的香气,它就叫杜衡。据说把它戴在马身上,马都能跑得更快,人要是吃了,还能把肿瘤给治好。也有人琢磨,这里的 “走马”,指的是人快不行的时候,这么一来,杜衡简直就成了能让人起死回生的 “不死草”,无怪乎古人将它尊称为 “仙草”。
杜衡作为传统草药,功效可不少,能清热化痰,让人嗓子眼儿不再堵得慌;还能止咳平喘,让咳个不停的人缓口气;润肺止咳、驱虫也是它的拿手好戏。过去在民间,要是碰上头晕、头痛、牙痛,或者不小心跌打损伤,胃痛、痧气腹痛这些毛病,大家就会寻些杜衡来辅助治疗。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那可是医药界的经典,在里头,杜衡位列中品,书上写着:“取自然汁,可伏硫、砒,制汞。风寒咳逆,做浴汤,香人衣体。止气奔喘促,消痰饮,破留血,项间瘿瘤之疾。下气*虫。” 瞧瞧,这杜衡的本事大着呢,既能跟硫、砒这些矿物质 “打交道”,又能帮着对付各种病症,还能让人洗完澡浑身香喷喷,以前的人可真没少从它身上受益。
再把时光倒回战国时期,《楚辞・九歌・湘夫人》中有这么一句:“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可见那时候,民间就已经开始使用杜衡了。这么一算,杜衡在岁月的长河里,已经陪伴人们走过了无数个春秋,为大家的健康保驾护航。
正因为杜衡这名字透着股雅致劲儿,又有深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取名时会去《山海经》《楚辞》里找灵感,叫杜衡的人也就渐渐多了起来,才让大家有了它是人名的错觉。
聊了这么多,估计有些朋友还在纳闷:这杜衡到底长啥样啊?要是说出它的俗名,说不定您就恍然大悟了。杜衡在各地有不同叫法,像土细辛、南细辛、土卤、土杏、马蹄香、杜细辛、钹儿草、泥里花、土里开花等等,不知道您家乡是咋称呼它的。
杜衡以前在农村算得上是常见的杂草,它属于马兜铃科细辛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偏爱那些阴凉潮湿的地儿,像沟边、墙角,还有密林的阴暗角落,都是它喜欢扎根的地方。这植物个头不高,根状茎短短的,一丛一丛地长在一起,还带着点肉质。叶片形状特别,阔心形到倒卵形,猛一看,跟蛇头还有几分相像,叶面是深邃的绿色,背面则是浅浅的绿。它的花柱是分开的,果实小小的,成熟后变成黑褐色。早春的时候,杜衡就悄悄开花了,不过这花特别低调,藏在土里,不仔细瞧根本发现不了,所以它还得了个 “早春的隐士” 的美名。
杜衡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四川、湖南、福建以及两广等地。想当年,农村的野生植物那叫一个丰富,杜衡随处可见。可谁能想到,就因为它药用价值高,引得好多人去挖,再加上后来除草农药使用得不合理,野生杜衡的数量急剧减少,如今在野外已经很难觅其踪影了。
好在 2013 年的时候,杜衡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到现在已经保护 10 年了。这可是大自然给咱们的珍贵礼物,要是哪天您在野外有幸碰到它,可千万别动挖它的念头,一定要记牢了,让这神奇的 “土里开花” 能在野外继续绽放它的生命之美。"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