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绝大多数家庭,无法培养出“自学”、“自律”的孩子
新校长传媒
2025年04月14日 07:02 重庆
以下文章来源于引光小站 ,作者顽皮小海

引光小站 .
有关小海老师数学教育的点点滴滴。

作者 | 小海
教育探索者

小时候在杂志上看到过一个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一位公司员工,在平时的工作中表现很出色,深受老板的赏识。但在一次生意中,因为犯了重大失误,导致公司损失了很多钱。小伙虽然很后悔,但自知无法弥补,因此找到老板申请辞职。
老板没有同意,他说:“一次重大失误带来的经验,是十次成功也带来不了的。公司里经历过这种失败的人不多,你可别白白浪费公司那么多钱。要好好总结进步,今后帮我再赚回来。”
故事可能会有点鸡汤嫌疑,但这不是重点。
这些年,当过被领导的员工,也创业带领过一些人,后来当了家长要培养孩子,更在教育行业与学生和家长共处多年。经历过这些,反复体会故事的启发,发现它广泛适用于众多场景,究其根本是一个两难抉择:
究竟是做成事情重要?还是培养人重要?
虽然多数家长心里明白,把孩子培养好要比短期的一点考试成绩重要得多,但涉及到具体的行为,大家往往会选择相反的做法。因为这种知行不一,家长们虽然普遍非常努力,却很难培养出孩子的长期潜力。
这种知行不一,会深深嵌入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每个细节里,它几乎是一种自然本能,让我们迫不及待想去纠正孩子每个当下问题。
譬如我看我女儿下围棋。当她要下出明显的恶手而不自知的时候,我会本能地提醒她再想想,因为我知道一旦落子,就几乎败局已定,前面做的所有努力就都付之东流了。
基于这种对胜负的强烈追求,家长一旦懂点围棋,就很难眼睁睁看着孩子下出一步直接会把自己搞死的棋,因此总会忍不住指点指点。但长久如此,我发现孩子的对局战绩虽然不错,但论本身的棋艺却没有什么成长,因为长期处于被指导的环境中,导致思考、决断能力不足,在关键时候总是想要依赖别人。
对于下棋来讲,独立的思考、决断能力、犯错后的复盘总结成长,这些不才是对长期提升最有帮助的能力么?至于当下这一盘是输是赢,反而没有那么重要。
想清楚这点,就应该眼睁睁看着孩子,去下出会导致整盘失利的失误手,一句话都不该多说。如果想要帮她的话,可以在她失败之后,带着她舒缓情绪、分析清楚刚才那一手究竟错在哪里,这样会有更显著的意义。
有些问题,你事前提醒她无数次纠正过来,她都根本学不到精髓;而只要自己下错几次导致全盘皆输,甚至被人*得片甲不留哇哇大哭,反而非常有助于加深印象,在今后避免类似的错误。
这非常像开头的那个故事:想真学会某些有价值的东西,你可能真的要让他实打实经历一些失败,然后从废墟中自己站起来。如果只想着当下要顺风顺水,是很难实现这一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