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孔雀舞是中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悠久的历史。它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芒市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连、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傣语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
孔雀舞相传起源于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至今。 孔雀舞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包括规范化的地位图和步法,每个动作都有相应的鼓语伴奏。
孔雀舞的内容丰富多样,常表现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晒翅、展翅、抖翅、亮翅、点水、蹬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生活场景。孔雀舞感情内在含蓄,舞蹈语汇丰富,舞姿富于雕塑性,舞蹈动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态上均匀的颤动,身体及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弯”舞姿造型。手形及手的动作也较多,同一个舞姿和步伐,不同的手形或手的动作,就有不同的美感和意境。
孔雀舞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具有特殊地位,被视为幸福吉祥的象征。在民间“赶摆”、过节以及各种喜庆日子里,人们常常表演孔雀舞以增添喜庆气氛。孔雀舞不仅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2006年5月20日,傣族孔雀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27。这一殊荣进一步彰显了孔雀舞在中国舞蹈艺术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