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雎》和《蒹葭》这两首诗歌都采用了比兴手法和重章叠唱手法,以下是对这两种手法的具体解析:
一、比兴手法
比兴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其中“比”是比喻,“兴”是起兴。
《关雎》中的比兴手法: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两句诗以雎鸠鸟的和鸣起兴, 雎鸠鸟是一种水鸟,其习性为雌雄和鸣,常用来比喻男女间的和谐恩爱。这里以雎鸠鸟的和鸣来引出下文对淑女和君子的赞美,即“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同时,诗歌中还以“荇菜”为喻,将淑女比作采摘荇菜的美丽女子,以表达男子对淑女的深深爱慕之情。
《蒹葭》中的比兴手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两句诗以苍苍的蒹葭和白露为霜起兴,蒹葭是芦苇的一种,常生长在水边,给人以凄清、萧瑟之感。白露为霜则更增添了寒冷、萧瑟的气氛。这里以蒹葭和白露为霜来引出下文对“伊人”的思念和追求。
同时,诗歌中还以“水”为喻,将“伊人”比作在水一方的佳人,以表达男子对“伊人”的深情厚意和执着追求。
二、重章叠唱手法
重章叠唱是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通过反复咏唱同一内容或相似内容来加强诗歌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关雎》中的重章叠唱手法:
诗歌中多次重复“窈窕淑女”和“君子好逑”等词句,以表达男子对淑女的深深爱慕之情和追求之意。这种重复咏唱的手法不仅加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旋律美,也使诗歌的主题更加突出和鲜明。
《蒹葭》中的重章叠唱手法:
诗歌中多次重复“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等词句,以表达男子对“伊人”的执着追求和深情厚意。同时,诗歌中还通过重复咏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词句来营造一种凄清、萧瑟的氛围,更加凸显了男子对“伊人”的思念之情。这种重复咏唱的手法不仅加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旋律美,也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和感人。
一、《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选择本课中的一首诗,做具体分析。
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到《蒹葭》,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一一首章“苍、霜、方、长、央”属旧部韵,次章“萋、晞、湄、跻、坻”属脂微合韵,第三章“采、已、涘、右、沚”属之部韵一一如此而有各章内部韵律协调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含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二、《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通读这两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举例分析。
《关雎》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比”的表现手法。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雎鸠鸟相依相恋作比,兴起淑女配君子的联想。再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以采荇莱这一行为作比,兴起主人公对女子深切的思念与倾慕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