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钼业:作为全球第二大钴矿龙头,2020 年全年钴产量 1.54 万吨,虽然 较 2019 年 1.61 万吨下降 4.11%,但公司年内钴产量同比降幅持续收窄,2020Q3 同比降幅与 Q2 相比从 13.55%缩小至 0.83%,并且在 2020Q4 实现钴产量同比 大增 41.35%,2021H1 钴产量 7070 吨,延续涨势,2021 年全年产量指引为 1.65- 2.01 万吨。子公司 TFM 继 2020 年扭亏为盈,2021H1 铜钴量价齐升,净利润扩 大至 18.23 亿元。
洛阳钼业旗下 Kisanfu 铜钴矿项目或于 2021 年底完成 Kisanfu 项目可行性研究,并于 2022 年开始一期项目建设,我们预计 2024 年 Kisanfu 可以投产。 2020 年 12 月,洛阳钼业以 5.5 亿美元从 Freeport-McMoRan 集团手中收购了 Kisanfu 铜钴矿的 95%权益,并于 2021 年 4 月份转让 23.75%的权益给宁德时 代。洛阳钼业在 FCX 提供的数据库的基础上,核实 Kisanfu 铜钴矿资源量估算结 果为:总资源量约 3.65 亿吨矿石,铜平均品位约 1.72%,含铜金属约 628 万吨; 钴平均品位约 0.85%,含钴金属量约 310 万吨,分析表明 Kisanfu 铜钴矿资源量 丰富,铜钴矿石平均品位高,具备进一步勘探潜力。参考已投产矿山 Tenke 的产 量,我们预计 Kisanfu 达产后,每年钴产量为 17000 吨。
印尼湿法镍钴项目未来或贡献一定钴增量:2021 年 5 月,第一条镍 HPAL 湿 法冶炼产线力勤 OBI 镍钴冶炼项目投产,年产氢氧化镍钴产品中镍金属量约 3.75 万吨、钴 0.5 万吨。同月,亿纬锂能、华友钴业等各方同意在印尼建设红土镍矿湿 法冶炼项目,年产约 12 万吨镍金属量和约 1.5 万吨钴金属量的产品,总投资约 20.8 亿美元。另外,华友华越年产 6 万吨镍金属量红土镍矿湿法项目稳步推进, 也将贡献约 0.8 万吨钴产能。同时,格林美也正在加速推进印尼镍资源项目,项目 现场正在加班加点建设,计划 2021 年内完成建设,在 2022 年初投入运行,项目 总投资约 9.98 亿美元,建设产能不低于 5 万吨镍金属(包括 2 万金吨镍中间品和 3 万金吨硫酸镍)、4000 吨钴金属的湿法化学冶炼基地。
中长期来看,我们预计 2020-2025 年,供给端原生钴年均复合增速或达到 9.9%,但 2021-2022 年供应量增幅主要系 mutanda 复产,未来核心跟踪红土 镍矿项目和回收钴放量进度。预计 2020-2025 年,红土镍矿伴生钴供应量年均复 合增速为 20%,供应量将从 1.96 万吨提升至 5.04 万吨;硫化镍矿伴生钴年均复 合增速为 0.4%,供应量将从 1.59 万吨小幅增至 1.63 万吨。
4.2 需求端:“无钴化”低于预期,新能源汽车 5G 共振趋 势仍存
从需求端来看,短期钴需求主要分布在电池领域,尤其是在 3C 电池领域。根 据我们深度的需求拆分模型来看:预计 2021 年,锂电池领域占全球钴需求比例为 60%,其余高温合金(14%)、硬质合金(6%)、硬面材料(3%)、陶瓷(4%)、 催化剂(5%)、磁性材料(2%)、轮胎/催干剂(3%)和其他领域(3%)等。细 分来看,锂电池板块分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动力锂电池(35%)和 3C 消费电子领 域的非动力电池(65%),目前非动力电池仍为需求的主导项,而非动力电池部分 的需求占比中手机(57%)、笔记本电脑(18%)、平板电脑(9%)、锂电池储能 (4%)和其他 3C 产品(12%)。
消费电池端,受缺芯影响,2021Q3 钴酸锂需求表现略低于预期,不过随着 5G 换机潮到来以及新型电子产品需求放量,下游对钴酸锂的需求有望稳定增长。 2021 前 11 月,智能手机出货量达 3.17 亿部,同比增幅达 12.8%,其中 Q3 出货 量 7442 万部,同比增加 2.6%,在 Q3 手机销售的旺季,却出现了出货量预期下 调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供给端受限导致的。具体来看,芯片 10 月份的交货周期 再度提高至 21.9 周,但与 9 月相比只延长 1 天。不过随着 5G 新机型持续发布, 将进一步助推 5G 应用落地,利好钴需求增长,预计未来产业链整体产量或将向上 爬升。
动力电池端,尽管高镍三元渗透率呈现上升趋势,但前驱体整体市场空间成长 性较高,整体用钴量或持续提升。2021 年,欧美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幅增长带动全 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大幅增长,中国具备较强三元材料和前驱体出口能力,欧美市场 需求带动国产三元前驱体出口同比明显提升。GGII 数据显示,2020 年全球三元前 驱体出货量为 42 万吨,同比增长 25.7%,2020 年国内三元前驱体出货量 33 万 吨,同比增长 32.5%。据 GGII 预测,到 2025 年,全球三元前驱体出货量有望达 到 160 万吨,前驱体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中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单位用钴量确实或将下滑,但整体用钴量仍将提升。 充分考虑到刀片电池和宁德时代的 CTP 技术带动磷酸铁锂“返潮”、高镍化是三元 正极材料发展和未来高镍正极也将会低钴化的三个发展趋势,我们预计三元材料 中 NCA/NCM811 的占比将从 2020 年的 30%大幅提高到 2025 年的 77%;除此 之外,考虑到三元正极材料未来的技术进步,NCMA 等四元高镍正极材料的出现, 假设 2022 年后,未来高镍正极材料单位材料对钴的需求量呈现年均复合降速达 10%左右。2020-2025 年,预计全新新能源汽车的单车用钴量年均复合降速达到 10.1%,但动力电池领域对钴需求量的年均复合增速仍将达到 24.2%,从 2.1 万吨 增长至 6.23 万吨。
我们预计,2020-2025 年,非动力电池领域对钴的需求量或从 5.57 万吨大 幅提升至 8.88 万吨,年均复合增速或为 9.8%,主要集中于手机领域。细分来看, 预计手机的用钴需求的年均复合增速达到 11.3%,从 2.83 万吨增长至 4.84 万吨; TWS 全套和电子烟作为新兴的 3C 消费电子需求,或将为 2022 年带来 0.44 万吨 新增量,且年均需求复合增速高达 33.3%;锂电池储能装机量或迎来高速增长, 国内虽采用磷酸铁锂,但海外依旧以三元正极材料为主导,预计用钴需求的年均复 合增速达到 26.3%,从 0.17 万吨增长至 0.55 万吨;除此之外,平板电脑和笔记 本电脑出货量增长或也将带来一定增长动力。
4.3 供需平衡:供需格局逐步改善,Mutanda 及湿法项目 是主要变量
从供需平衡来看,未来供给端整体可观。由于 2021 年底嘉能可 Mutanda 现 有产能部分释放,2022 年供需过剩或进一步扩大到 7782 吨,同时考虑到印尼红 土镍矿湿法项目在 2022 年-2023 年产能集中释放,2023 年钴供给仍超过需求 6329 吨,同时我们预期 2024-2025 年,预计供给端 Kisanfu 开始投产, 2024/2025 年钴产量为 3000/8000 吨,但在需求增长下,供需情况逐渐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