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视觉中国

注重隐私,保护个人空间
朋友是一名记者,经常接触敏感信息,对信息敏感度非常高。
她经常采访接触到因为朋友圈泄露隐私而引来麻烦的人,所以她更注重保护个人隐私。
其中有位女白领,平时非常喜欢发朋友圈来分享自己的生活,还特别喜欢在分享的时候带上定位。
某天,白领发了一条朋友圈,晒了自己的驾驶证、机票等信息,庆祝自己通过了驾照考试,并计划去旅行。
结果白领的朋友圈里有人心怀不轨,利用白领的身份信息和购票信息进行诈骗。
所以,朋友认为朋友圈等过度分享生活的行为,是在记录“公开的日记”,是在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
很多时候,朋友圈里晒生活,就等于把自己的隐私摊开给别人看。
稍有不小心,在做什么、住在哪里、身份信息就会被有心人利用。
不发或少发朋友圈的人,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更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生活。

来源:视觉中国

看透本质,拒绝无效社交
《百年孤独》一书中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
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创建了家族,却因为诅咒之力,每一代族人都在感受着孤独,最终整个家族毁灭殆尽。
他们沉迷于虚幻的世界,沉迷于财富、贪欲、爱情、名誉、地位,沉迷于制造假象和沉溺于假象。
但最终,他们也成了假象的牺牲品,在孤独中灭亡。
孤独是伴随着人一生的情感感受,我们通过社交来对抗孤独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无效的社交不但不会消除孤独,还会让生活沉浸于一种过度虚假的幻象中,没有太多益处。
越来越多的人,对社交媒体的态度变得理性。
在他们看来,朋友圈并不能真正地反映生活质量或人际关系。
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曾说自己没有微信,因为他不想在朋友圈里待着。
白岩松认为时间是有限的,一天就24个小时。朋友圈里有价值的东西没那么多,朋友圈里也没那么多真朋友。
他还举例子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成了“低头族”,现实中的交流非常少。
像他们年轻那会儿,大家经常会开卧谈会,因为一首诗、一部作品,一个观念,彼此争论,讨论到最后天都慢慢亮了。
白岩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并非反对在微信上和朋友进行交流,但是不要让它占据你太多的时间。”
实际上他早已看透了社交的本质:别把朋友圈变成束缚你的圈,手机只是填补你无聊的工具。现实和知识才是真实的。
有句话这样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在这快节奏的社会中,过多的社交活动、媒体信息,总会消耗人的精力,让人疲惫不堪。
与其在朋友圈里眼花缭乱,不如过好当下的生活。
让内心宁静下来,过得真实一些,简单一些。
真实的世界,远比虚拟的社交更为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