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籍文档 >

散文的结构有哪些方面(散文的结构手法有哪些)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3-07-30 08:39:58作者:YD166手机阅读>>

散文的结构有哪些方面,散文的结构手法有哪些(1)

【考情简述】

结构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内容的外在体现。通常包括作品的整体构思、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关系与安排。主要题型分两大类。一类是整体把握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并梳理文章的思路脉络。另一类是分析文章的局部思路,亦即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这里要特别注意了解散文线索的类型和作用、了解散文结构组织的技巧,理解不同句段和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设问方式】

(1)(2021全国甲)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王小鹰]

(2)(2020全国I)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建水记(之四)于坚]

(3)(2020全国III)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记忆里的光》蒋子龙]

【必备知识】

一、散文线索及思路

1.行文思路与散文线索的区别

思路是作者在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情感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的问题。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线索可以是梳理作者思路的一个参考,但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散文线索的类型

(1)时空连“线”。大多在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明时空转换的词语把这些词联系起来,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如《桃花源记》: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因物取“线”。出现于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文章主旨。如《记一辆纺车》全文以怀念在延安时使用过的一辆纺车开头,接着从三方面写怀念纺车的原因:一是纺车保证了“丰衣”,坚持了抗战;二是纺线也是一种很有趣的生活;三是纺线使大家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变化。最后再以怀念纺车作结点明主旨。

(3)以情导“线”。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荷塘月色》以作者“心情的不宁静—游荷塘排遣不宁静—喜悦与哀愁—惦着江南更添苦闷—回到现实,仍不宁”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4)反复出“线”。阅读时,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认识、把握线索。如《白杨礼赞》中“我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等语句在文中反复出现四五次,可见“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就是本文的线索。

(5)定“神”看“线”。这种方法适用范围广,就是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视、把握文章的线索。如《我的老师》记叙事虽多,但都为表现对蔡老师的难忘:“回忆—依恋—思念”便是线索。

二、散文句段的作用

1.开头句段作用:(1)开篇点题,往往是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奠定感情基调);(2)开篇不点题,那么,开头句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3)开篇描写景物,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 上看可能是铺垫;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4)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开篇抒情,引起读者共鸣;抑扬开篇,强化读者印象。

2.中间句段作用:(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3)转换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换(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叙述转向议论由正面转向反面等);(4)为下……的情节作铺垫,引起下文。

3.结尾句段作用:(1)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2)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3)暗示主题或深化作者感情。

4.引用性材料作用:(1)某一事件:①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

(2)传说故事:①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②丰富文章内容;③引起读者兴趣;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3)“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

(4)“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5)“名言”:论证了……观点阐明了事理,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

5.插入材料作用:(1)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递进烘托、总分印证的关系;(2)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3)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6.反复出现的句子:(1)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2)在节构上有文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3)它在表达式上运用了反复的修的手快,有强化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解题思路】

一、分析散文线索及结构思路

1.散文结构(布局谋篇)特点

(1)结构安排。

①相承(承接、递进):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哲理散文的层层相递。

②相并(并列、对照):文章材料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

③相属(总分、分总):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

(2)材料组织(组织方式)。从时间上组织材料;从空间(场面) 上组织材料;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以情感(或认识过程 )来组织材料;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特别提示: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3)构思篇章。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整体把握散文结构思路

(1)明确文体,推知思路。

通过研判标题、浏览全文,大体确定散文的类型, 依类型规律推知结构思路。写景叙事散文多按照时间、空间、中心事件顺序进行,状物抒情散文多按照由物到情(理)的顺序进行,议论散文多以逻辑认识为序,写人散文多以作者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为序等等。

(2)找出线索,梳理思路。

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或虚实结合,或纵横交叉,或一主一次, 或平行发展。线索的“线头”往往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和段首段尾的关节处,抓住这个“线头 ”就能顺利牵出所有线索,从而弄清散文的结构。

(3)圈点勾画,寻找标志。

在行文中,作者总会用一些能够体现其写作思路的词句,抓住这些标志,可以迅速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重要词语有: 顺序词、时间词、指代词、类别词、过渡词及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词语重要句子有:领起句、过渡句、呼应句、反复句等。

(4)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每读一段,都概括段意,可以显露文章内在的脉络。之后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划分时要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在此基础上综合研判该文的思路结构特点。

3.不同结构思路的分析方法

(1)直接梳理(分析)思路型。

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答案组织的一般模式: 先写……再写……接着写……最后写……。

(2)间接(变式)梳理思路型。

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心理 )变化。以感情为突破口,必须用感情词(心理词)组织成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感情词(心理词)可以从原文中提取,有的则需要自已概括。

(3)分析文章构思特色型。

全文的线索及作用: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使行文富于变化。

思路特点:看它在写作顺序上有何特点。如先总后分、先实后虚、先抑后扬等。

首尾特点:如开头的倒叙,中间的衬托对照,结尾的以景结情等。

选材特点:如大量引用诗文等。

4.寻找散文线索的方法

(1)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写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变化为线索。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旨。

(2)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本身就是线索,或者直接显示线索)。

(3)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还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紧扣线索,或者显示线索。

5.散文线索的作用

(1)结构方面: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2)内容方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揭示主题。

二、分析散文句段作用

(1)内容主题(常规角度):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2)结构思路(常规角度):要考虑有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照应过渡、总结上文等,还要考虑与标题的关系(如点题)。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思路等作用。

(3)表达效果(特殊角度):①句段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构思写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使用了反问、对比等手法,则要答出表达效果,视具体句段而定。②读者情感(心理)。通常有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发人深思、催人想象等作用。

典型例题

【题目】

(2022·四川·泸县五中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老皇渠村的地窝子

刘亮程

①地窝子门口长着五棵大榆树,两棵向西歪,一棵朝北斜着身子,另两棵弯向东边的大马路。夏天常有过路人走到这儿停下来,在路上的阴凉处歇脚。不时望一眼我们的房子。我们坐在西歪的两棵树荫里,也看着路上人。

②经常有树根顶破墙壁伸进地窝子。春天墙上一层白毛根。那些细小根须一不小心伸进我们的屋子,几天就长到一拃长。父亲说挖地窝子时砍断了好多树根。一支根有人的大腿粗,是中间那棵歪榆树的,砍它时那棵树不住地抖。

③抖下来许多叶子。父亲说。

④应该是上个秋天的叶子。父亲挖地窝子是在开春,榆钱才刚吐蕾呢。每年秋天树上都有一些不愿落地的叶子,片片地缀在枝头。秋雨中飘零一些,冬天刮寒风时雪地上坠落几片儿。其余的一直坚守到来年的新叶长出。

⑤一棵树上总有几片老叶子看见下年的新叶子。早先每到春天就听奶奶说这句话。我以为她没事了说废话呢。谁朝春天的榆树上望几眼都能说出比这更有意思的一句话来。

⑥后来我知道奶奶在说我们家斜对过的徐老太太。她们家是村里的老户,一排十几间房子,有钱有势。徐老太太比奶奶还显年轻些,已经抱上玄孙子。奶奶那时已下不了炕,她知道自己熬不到我们长大成人,看不到我们娶妻生子。

⑦那个根又在动了。奶奶说这句话时又是一年春天了。前一年春天她便说过一次。

⑧奶奶说的是从炕底下穿过来的那条粗树根。它一往前伸地上宣起一层虚土。另一条粗树根贴着南边墙壁向西伸去。那片墙上也常往下掉土。

⑨粗树根是我们家地上唯一的一片硬地皮,劈柴砸东西都垫在粗树根上。一砸到树根,外面的榆树便震动,树上鸟会惊飞起来,有时震落几片叶子。刮大风时屋里的粗树根也会动。它似乎在用劲。耳朵贴上去能听见刮过整棵大树的呜呜风声。

⑩在老皇渠村的那几年,我们似乎生活在地底下。半夜很静时,地上的脚步声停息,能听见土里有一些东西在动。辨不清是树根在往前伸,还是虫子在地下说话。一只老鼠打洞,有一次打到地窝子里。那个洞在半墙上。我们一觉醒来,墙上多了拳头大一个窟窿。地上没土,我们知道是从外面挖进来的。也许老鼠在地下听到了我们的说话声,便朝这边挖掘过来,老鼠知道有人处便有粮食。或许老鼠想建一个粮仓,洞挖得更深更隐秘些,没想到和我们的地窝子打通了。

⑪一到深夜地下的声音便窸窸窣窣,似有似无。尤其半夜里一个人突然觉醒,那些响动无声地压盖过来,像是自己脑子里的声音,又像在土里。那些挖洞的小虫子,小心翼翼,刨一阵土停下来听听动静。这块土地里许多动物在挖洞,小虫子会在地下很灵敏地避开大虫子。大虫子会避开更大的虫子。我们家是这块地下最大的虫子,我们的说话声、哭喊声、锅碗水桶的碰敲声,或许使许多挖向这里的洞穴改变了方向,也使一些总爱与人共居的小生命闻声找到了这里。

⑫除了刮风时树根的响动,我们没听到有什么更大的声音从地下传来。地上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冲击着我们家。父亲死了。隔两年奶奶也死了。我们像一窝老鼠一样藏在这个村庄的地下,偶尔探头望望,出来晒会儿太阳。村里一阵接一阵地嘈闹着。那些年大地上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在这个村子发生了:武斗、闹派性、一个又一个的运动。父亲死后我们的生活大部分在地窝子里。我们开始害怕这个村子。土块在空中乱飞。眼睛发红的狗四处游走,盯着人脸上的肉,腿上的肉。一忽儿一群扛铁叉的人喊叫着跑过去,一忽儿一群骑马人挥舞镰刀冲过来。隔一阵响起一片哭声,说是又死人了。树上很少的枝和叶子。树都没头。鸟惊叫着飞出村子。有时一条狗从屋顶跑过,有时一个人跑过。我们蹲在底下,看屋顶簌簌落土,椽子嘎吧吧响。

⑬下雨时雨水从门口灌进地窝子。门口外打过一道防雨埂子,雨水还是灌进来。尤其一夜大雨,早晨地下全是水,鞋子和脸盆漂在上面。小木凳漂在上面。雨后第一件事是往外端水,一脸盆一脸盆地端。柴禾泡湿了,生不了火。炕上毡子被子都湿湿的。

⑭冬天每一场大雪后,门都会被堵死。只有从天窗出去,铲开堆在门道口的厚厚积雪,才能打开门。钻天窗是我的本事。先捣开天窗盖,我站到大哥肩上,大哥站到小木凳上。天窗口的积雪一尺多厚,先用手把雪拨开。雪落到大哥脖子里,他就喊,身子使劲晃动。我赶紧一纵身,爬到屋顶。

⑮我们在那几棵大榆树的根下生活了八九年,听到了树的全部声音。树根也听到了我们家的所有声音。它会不会为我们保密?我们可从没向谁说过一棵树的事。尽管我知道树的许多秘密。现在,那些大树一棵都没有时,我才一棵一棵地,讲出那些树的故事。

⑯树在风中哗哗响的时候,我会怀疑是那棵榆树在把我们家的事告诉另一棵树,另一棵又传给另一棵,一时天地间哗哗响彻的,或许是我们一家人的一件细碎小事。

⑰那五棵榆树在我们离开老皇渠村的前一年秋天,被砍掉了两棵。是弯向马路的那两棵。树不是我们家的,我们不敢说什么,我们在这安家时树已经长得很大。

⑱二十多年后的一个清明节,我们兄弟姊妹几个去给父亲和奶奶祭坟。末了转到村子里,找我们家的地窝子旧址,却再找不到了。老皇渠早已重新规划。房子都一排一排整整齐齐的。那条马路不知被他们挪到哪里。我们打问那几棵大榆树。找到那几棵榆树就会找到我们的地窝子遗址。

1.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运用记叙、描写的手法,通过对作者一家在老皇渠村地窝子生活片段的回忆,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地窝子的怀念。

B.“一颗树上总有几片老叶子看见下年的新叶子”本来是说每年秋天树上都有叶子坚守到来年的新叶长出,这里是指奶奶想要熬到我们长大成人,看到我们娶妻生子。

C.第⑪段中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写小虫子挖洞,又把“我们家”比作是“这块地下最大的虫子”,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一家人地窝子生活的贫困和恐惧。

D.“地窝子”门口的五棵大榆树见证了作者一家的苦难,不仅给作者一家带来自然的庇护,还是他们的朋友,听到了他们家的所有声音。

2.董卿在《朗读者》中说作家刘亮程写农村的生活,写得特别细腻、真实、生动,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3.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老皇渠村的地窝子”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一家人地窝子生活的贫困和恐惧”中“恐惧”无中生有,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地窝子的怀念之情,而“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写小虫子挖洞……”体现的是地窝子生活的贫困和温暖,并无“恐惧”之意。

2.(1)文章主要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体现了“地窝子”生活的真实性。比如讲述地窝子下雨和下雪后的情景,真实地再现雨水灌进地窝子的窘境,而“我”钻天窗的故事又是生动有趣的。(2)运用细节描写体现细腻、生动。比如写了地窝子门口的几棵大榆树,既简单真实地交代了它们的排列分布;又抓住树根在动这个细节,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树根顶破墙壁伸进地窝子,听到我们家的所有声音,或许在讲我们家的故事。(3)运用听觉这一感官体现细腻、生动。比如听到地窝子里许多动物在挖洞,作家似乎懂得动物的语言,知道它们的秘密;还听到了村子里发生的所有事情等,生动地写出地窝子生活的贫困、温暖和恐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总览全文,从文中“除了刮风时树根的响动,我们没听到有什么更大的声音从地下传来”、“先捣开天窗盖,我站到大哥肩上,大哥站到小木凳上”、“我们在那几棵大榆树的根下生活了八九年,听到了树的全部声音”等语句可以看出,从叙述人称上看,本文运用第一人称叙事,这样的表达方便主观的心理的描写,代入感强烈,易于抒情。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地窝子门口长着五棵大榆树,两棵向西歪,一棵朝北斜着身子……”“一支根有人的大腿粗,是中间那棵歪榆树的,砍它时那棵树不住地抖”“每年秋天树上都有一些不愿落地的叶子……其余的一直坚守到来年的新叶长出”等语句,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地窝子门口的几棵大榆树,这样的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一家在地窝子生活片段的回忆,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地窝子的怀念。

“耳朵贴上去能听见刮过整棵大树的呜呜风声”、“一到深夜地下的声音便窸窸窣窣”等语句则动用了感官,能够更丰富的去表现事物,让描写的东西更加真实。作者从听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回忆了地窝子的生活,突出了那时生活虽贫困,但依然有趣、温暖。

3.(1)“老皇渠村的地窝子”指“我们一家”生活的地方,是故事发生的独特空间。(2)围绕这一空间安排了“父亲挖地窝子”“奶奶想要坚守地窝子”“我们一家在地窝子的生活”等相关内容。(3)文章反复出现“我们似乎生活在地底下”“我们的生活大部分在地窝子里”,照应了题目。最后,二十多年后,我们去找地窝子旧址,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作用,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首先,从题目本身来看,“老皇渠村的地窝子”特指作者曾经生活的地方,从小虫子挖洞、“地窝子”门口的五棵大榆树见证了“我们”一家的苦难等一系类生活场景可以看出,地窝子生活给了作者独特的叙述空间。

其次,作者围绕地窝子展开叙述,记叙了“我们一家”虽贫困但有趣的生活场景,如文中写道“父亲说挖地窝子时砍断了好多树根”“一棵树上总有几片老叶子看见下年的新叶子。早先每到春天就听奶奶说这句话”等生活点滴,都是对往日生活的回忆。

最后,文章用“我们似乎生活在地底下”“我们的生活大部分在地窝子里”等语句,既回忆了过往生活,又照应了题目。文章结尾写道“二十多年后的一个清明节,我们兄弟姊妹几个去给父亲和奶奶祭坟。末了转到村子里,找我们家的地窝子旧址,却再找不到了”,呼应了题目,使文章的主旨得到升华。

【对点练习】

【题目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刨头

王族

刨头是一种古老的农具,有细长空心的柄身,刃较宽,且锋利,利于挖掘。如果有人提着刨头往地里走,知情的人便知道他要用刨头去翻挖有树根的土地,因为刨头有宽而锋利的刃口,斩除地里的树根和杂草时得心应手,颇为利索。南疆的农民常说,姑娘有四十四个辫子,树有九十九条根。但凡长过树的地方,每年用刨头砍一遍,本以为不会再有树根了,不料开春后温暖的风一吹,或者浇一次水后,短短几天就能冒出绿色的小树苗。不用说,一定是残存的树根又焕发活力,挺立出新的生命。农民对那小树苗无奈地说,你好看是好看,但是长错了地方,会影响我的庄稼;影响了我的庄稼,也就会影响我的肚子。那样念叨一番后,他们消除了心理压力,把手中的刨头一挥,砍掉小树苗。

几年前在哈密,本来要去看拉甫乔克故城,但走着走着路却断了,车子不得不停下来。带路的人说,附近有个老铁匠叫吐逊,他老得很,但他的徒弟比他更老,而且是他的叔叔,如果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带路的人说起老铁匠吐逊的两件趣事。有一人买了他的刨头,几天后来找他,说他的刨头不好用,一挖地就歪斜还差一点刨到人脚上。他不相信刨头会有问题,到了那人地中拿起刨头便挖,刨头不歪不斜,用起来得心应手。他为了证明那刨头好用,把那块地全部挖完,才把刨头交给那人。

另一事,他某一日发现被人偷走了一把刨头,他对出自自己之手的刨头烂熟于胸,便去田间看了看,很快便发现那把刨头在一人手中。那人很穷,连一把刨头都买不起,但又不能让地荒着,于是偷一把刨头先将地挖一遍再说。吐逊心想一个人没有一把刨头,就种不了庄稼,没有庄稼就没有命,于是他心生怜悯,没揭穿那人。

进了拉甫乔克村,听到一阵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我们循声过去,很顺利地找到了老铁匠吐逊。他正在和徒弟打铁,他们确实很老了,白发白须,身体也显得单薄,但他们抡锤打铁和拉风箱的动作,依然娴熟从容,看得出有几十年的功力在支撑。

吐逊81岁,吐逊的徒弟习尔甫比吐逊大8岁,今年已是89岁高龄。因为习尔甫是吐逊的叔叔,大家的注意力被习尔甫吸引过去。原来,习尔甫小时候得了一种病,治好后便说不清楚话了,之后一直没有成家,与吐逊一家生活在一起。如今吐逊的儿子们不愿再打铁,纷纷去别处挣钱,吐逊忙不过来,习尔甫的身体还硬朗,便给吐逊打下手。人们都说吐逊的叔叔变成了吐逊的徒弟,说得多了,便越传越远。但习尔甫并不在乎,而是认真学习打铁,变成了真正的徒弟。

二人与我们说着话,但手中的活却没有停,铁锤的叮叮当当声、迸溅出的火花,以及炉膛里升腾的火焰,让这个铁匠铺显得激烈、火热和欢快。打铁就是让钢铁与火焰融合,然后完成一次嬗变。打铁的人,将坚硬的铁设计出另一形状,然后通过锻打、冶烧和淬火,让其定型为想要的铁器。

我们很幸运,看到了两位老人冶烧铁块的过程。吐逊把铁块放进炉膛后,习尔甫便用力拉风箱,炉膛中的火焰呼地升起,闪出彤红的光芒。习尔甫不停地拉着风箱,额上沁出细密的汗珠,而炉膛中的铁块已被火焰吞没。

过了半小时,吐逊说了一句什么,习尔甫便停了下来,吐逊用夹子将那块铁从炉膛中夹出,它变得像一条红色的舌头,软软地甩了几下,落下几颗火星。吐逊将铁块放入水桶,桶中便发出嗞嗞脆响,继而在水面上泛起一圈涟漪。

接下来,他们进入打铁的真正环节,吐逊用左手持夹子将铁块夹紧,用右手持锤敲击铁块。习尔甫则双手持大锤,配合吐逊的节奏砸击铁块。他手中的铁锤沉重,加之他用的力气大,每砸下一锤都发出震耳的声音,那铁块颤抖着变了形状。

慢慢地,我们看出他们要打一个刨头。

他们把铁块锻打过后,又扔进炉膛冶烧,等烧到一定的火候,便取出用凿子从中凿出一块,咣的一声落到了地上。这就是空心的雏形,在之后的锻打、冶烧和淬火过程中,此空心一直被保留,是一步到位的程序。

最后,吐逊将完成的刨头扔进屋角的一堆成品中,发出一声脆响。从这一刻起,一把刨头将去寻找土地,不论碰上的石头多么坚硬,树根多么复杂,它都得迎上去,哪怕自身破裂和磨损,也要让土地变得干干净净。

很巧,有一人来买刨头,吐逊问了问他家田地的土质情况,把刚打好的那把刨头推荐给那人,那人付过钱后提着刨头走了。吐逊和习尔甫都有些失落,刚打好的一把刨头,没有在铁匠铺留上几天,很快就跟着一个人走了。

我们离开铁匠铺,看见拉甫乔克村口的一块田地中,有几人挥着刨头在挖地。他们每挖一下便把土甩向一边,于是他们便被泛起的土尘淹没,变得影影绰绰。走远后又回头看了一眼,田地中的土尘更加浓厚,只剩下起伏的刨头,闪出一片幻影。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南疆农民的话,巧妙引出残存的树根来年又冒出小树苗的事实,幽默风趣;同时又巧妙地交代了刨头在南疆的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B.在叙写吐逊、习尔甫打铁之前,先讲述了两个关于吐逊的有趣的故事,既简要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又用有趣的故事为下文做铺垫,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老铁匠吐逊专门找到说他打制的刨头不好用的那人,用刨头挖完整块地,以证明刨头好用,表明他对自己擅长打制刨头的名声看得很重,不容别人诋毁。

D.文章描写两位老人冶烧铁块的过程,“不停地拉着风箱,额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描写细致入微;描写烧红的铁块“变得像一条红色的舌头”,比喻新奇、形象。

2.文章对“我们”在铁匠铺所见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3.从文章布局谋篇的角度,分析题目“刨头”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题目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广玉兰赞

陈荒煤

在南京中山陵附近住了短短五天,我爱上了广玉兰。

好多年来,我没有在这么安静的广阔的林园里住过。第一天晚上临睡前,我独自散步在林丛中,渐渐发现总有一股淡淡的幽香在清新的空气中荡漾,又似乎围绕着我的身边飘浮不定。

开始,我以为,可能是林丛中有些不知名的野花所散布的气息。但是我在明亮的月光下搜寻,并没有发现有多少野花。有几处小小的野花,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能量,发出净化夜空的幽香。

我继续搜寻,认为附近一定有一个很大的花坛,正在百花齐放,因而芬芳四溢,在夜空弥漫。可是我也没有发现这个花坛。我简直有些迷惑了,我愈是搜寻,愈是感觉到这股淡淡的幽香似乎渐渐变得更加浓郁起来,渗透了我的心灵。

这一夜,我在这股使人迷惑的幽香里失落了睡眠,闪现了许多回忆,三十年代,许多曾经在南京一起干过革命的已经去世的朋友们影子,却一个个清晰地涌到我的眼前:章泯、宋之的、沙蒙、瞿白音、吕班、郑山尊,还有抗战爆发后在南京匆匆诀别的叶紫。

我也看到了丽尼。我从北平流亡到南京和他会见时,他讲过,上海的朋友们听到传说,我在北平沦陷时遇难了,还准备为我举行追悼会……

可是,我现在还活着。这些老战士却只能活在我的心中了。当然,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新文艺运动的丰碑上。

虽然这一夜辗转难以安眠,却醒得特别早。而且醒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去搜寻一下幽香的来源。

我在林荫道上徘徊,才发现两旁的树林里有许多开着洁白花朵的树木。问了一下园丁,这些树木就叫广玉兰,是从广东一带传过来的玉兰花。有些广玉兰树四五米高,有的才不过是一二米高。现在正是玉兰花盛开的季节,抬头看,树枝头上,在绿油油的叶丛中,有的玉兰花正在展放。在朝阳的照耀中,我觉得我笨拙的文字无法来形容那花瓣洁白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说是雪白吧,它又显得那么厚实,没有任何颗粒感;总之,洁白两个字又不能概括它洁白的全部内涵。

清晨、傍晚、深夜,我在散步中所感觉到的一阵阵幽香,就是这些洁白的玉兰花迸放时候传送给人们的信息。

一连几天,成了我的习惯,每天散步的时候都要观察与欣赏一下广玉兰。

花朵还未成苞,最早萌芽在枝头的时候,只是一根淡绿色的嫩芽,然后逐渐结成花苞,又从淡绿色成为碧玉色的花苞脱颖而出,坚实挺立的身上还披着一叶已经萎黄的外壳,证明一个新的生命开始了。这个花苞约莫有三四寸高,到这时候,它开放了。刚开的花朵里往往钻进去六七个蜜蜂,围绕着花蕊飞来飞去;这个椭圆形的花蕊有一寸左右长,像是一颗夹杂着淡黄青绿色的白嫩白嫩的小玉米。

当玉兰花大开之后,有手掌心那么大的花瓣,便洁白鲜嫩像婴儿的笑脸、少女的掌心,显得那么温柔、纯洁,几乎使人不禁要伸手去抚摸一下。然而,它们悄悄地逐渐萎黄了,终于变为一片片褐色卷起枯黄的叶儿飘落在泥土野草之中,流散在树脚下。尽管在一棵广玉兰树上,新的、大大小小的花苞不断耸立,有的玉兰苞刚刚开放,有的正处在盛开的时节,然而在碧绿的密集的树叶中,即使只有少数枯黄的玉兰花的残片,也觉得特别显眼,不免使人感到十分惋惜和遗憾。

可是我终于发现了一个秘密:当玉兰花枯萎凋落之后,它的花蕊却变成了近两寸长的鲜丽的近乎紫红色的颗粒如细珠的圆茎,还毅然独自挺立在枝头!而且还在它的根部又冒出一枝新的嫩芽来,似乎证明洁白的玉兰花虽然花开花落,从生到死,然而它还有一颗红心依然耸立,还在孕育着新芽。可惜我要走了,我来不及看到这棵嫩芽生长起来之后,到底是一片新的树叶还是一个新的花苞!

花开花落、生生死死,当然是永恒的现象,但是我却由此联想到,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讲,一颗红心不死,临终在他们的作品里能够发射出强烈的时代的光和热,点燃人们心灵的希望之火,照亮了广大人民前进的道路,才能获得真正的永恒。

因此,短短的几天里,我爱上了广玉兰。

我爱广玉兰的嫩芽、花苞、盛开的幽香和洁白的花朵,但是更加使我敬爱的是玉兰花那颗挺立在枝头上不断哺育出新芽的红心!

(选自《荒煤散文选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爱上了广玉兰”这一句在文章开头、结尾反复出现,前呼后应,直抒胸臆,紧扣标题“赞”字,起到突出主旨的作用。

B.“我现在还活着。这些老战士却只能活在我的心中了。”表达了“我”对自己活下来的庆幸,对逝世的老战士的沉痛惋惜。

C.作者用“婴儿的笑脸”“少女的掌心”等喻体描摹盛开时节玉兰花瓣的色泽、质地,突出其洁白、鲜嫩,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D.文章主体依次叙述搜寻香源、回忆往事、找到香源、欣赏玉兰、发现秘密、引发联想的经过,先抑后扬,卒章显志,含蓄隽永。

2.“我”为什么爱上广玉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文中写“我”失眠时对往事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从结构、主旨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答案】

一、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表明他对自己擅长打制刨头的名声看得很重,不容别人诋毁”错误,从文中来看,应是吐逊不相信刨头会有问题,即对自己打制刨头的技术很自信,也表明他为自己的产品负责的态度。

2.①先写初见二人时的印象:两人很老了,身体显得单薄,但动作娴熟从容。为下文蓄势。②再具体叙写二人打制刨头的过程:冶烧铁块,淬火,锻打铁块,凿出空心,再锻打,冶烧和淬火。再现传统技艺,讴歌劳动之美。③最后写吐逊把刚打好的刨头推荐给买刨头的人,二人心里有些失落,体现了二人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情节的能力。首先找到“我们”在铁匠铺所见的内容,然后按照顺序进行概括,概括的时候要体现层次感。

第五段写“我们”来到铁匠铺,“我们循声过去,很顺利地找到了老铁匠吐逊。他正在和徒弟打铁,他们确实很老了,白发白须,身体也显得单薄,但他们抡锤打铁和拉风箱的动作,依然娴熟从容,看得出有几十年的功力在支撑”,这是写刚见到师徒二人的印象,两人都很老,身体单薄,但动作线束从容,这就为下文写二人蓄势。

第七到十三段是写师徒二人打制刨头的过程,如冶烧铁块,淬火,锻打铁块,凿出空心,再锻打,冶烧和淬火,最终形成刨头,这一过程展现传统的技艺,歌颂劳动之美。

第十四段“很巧,有一人来买刨头,吐逊问了问他家田地的土质情况,把刚打好的那把刨头推荐给那人,那人付过钱后提着刨头走了。吐逊和习尔甫都有些失落,刚打好的一把刨头,没有在铁匠铺留上几天,很快就跟着一个人走了”,这是说把刚打好的刨头推荐卖给买家,之后二人的内心都“有些失落”,可以看出师徒二人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是珍视的。

3.①文章以“刨头”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全文结构严谨:先介绍刨头在南疆的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再叙写吐逊师徒二人打制刨头的过程,结尾描写农人挥舞刨头劳作的情景。②文章写刨头,突出打制刨头、用刨头劳作的情形,侧重于借物写人,赞颂劳动者老当益壮、自立、自强的品质,弘扬劳动精神(或工匠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题干要求“从文章布局谋篇的角度,分析题目‘刨头’是如何统摄全文的”。一般从情节、形象以及主旨方面作答。首先看文章的标题。“刨头”是一种农具,是物象,物象作为标题,一般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然后分析情节,看情节与标题之间的关联。从文中来看,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段,这一段是介绍刨头在南疆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这也就为下文叙述故事做了铺垫;第二部分是第二到十四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们”到铁匠铺看到师徒二人打制刨头的过程;第三部分是第十五段,这一部分是写农人挥舞刨头劳作,由此可知,文章的几个部分都与标题“刨头”有关,由此可知,“刨头”是本文的线索。

然后看文章形象和主旨与标题“刨头”之间的关联。文中主要叙述打制刨头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师徒二人年龄虽大,却自食其力,自强自立,对打制刨头相当用心,而打制刨头的过程也展现了传统技术之美,由此可知,标题“刨头”借助物体来展现人物的特点,赞扬劳动者的自强自立的品质,弘扬劳动的精神。

二、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先抑后扬”这一分析不准确,从行文内容看,并无“先抑”,开篇写对“香源”寻而未得,是为蓄势、铺垫,并无贬抑的意思:“含蓄隽永”这一分析也不恰当,篇末用议论抒情点明主旨,并非“含蓄隽永”。

2.①广玉兰花香浓郁、花色纯洁:②广玉兰生命力顽强,花开花落,从生到死,红心依旧,孕育新芽;③广玉兰花芬芳、纯洁、红心犹存,就像红心不死、仍为世人散发光芒、传递温暖的作家、艺术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文章先写作者喜爱广玉兰的香味和色彩,“总有一股淡淡的幽香在清新的空气中荡漾”“愈是搜寻,愈是感觉到这股淡淡的幽香似乎渐渐变得更加浓郁起来,渗透了我的心灵”等可见,香气浓郁;“有许多开着洁白花朵的树木”“我觉得我笨拙的文字无法来形容那花瓣洁白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说是雪白吧,它又显得那么厚实,没有任何颗粒感;总之,洁白两个字又不能概括它洁白的全部内涵”,可见,花色纯洁。

接着写喜爱广玉兰的内在品质,“当玉兰花枯萎凋落之后,它的花蕊却变成了近两寸长的鲜丽的近乎紫红色的颗粒如细珠的圆茎,还毅然独自挺立在枝头……在它的根部又冒出一枝新的嫩芽来,似乎证明洁白的玉兰花虽然花开花落,从生到死,然而它还有一颗红心依然耸立,还在孕育着新芽”可见,广玉兰生命力顽强,花开花落,从生到死,红心依旧,孕育新芽。

最后写喜爱广玉兰的象征意义,“我却由此联想到,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讲,一棵红心不死,临终在他们的作品里能够发射出强烈的时代的光和热,点燃人们心灵的希望之火,照亮了广大人民前进的道路,才能获得真正的永恒”可见,广玉兰花芬芳、纯洁、红心犹存,就像红心不死、仍为世人散发光芒、传递温暖的作家、艺术家。

3.①从结构看,写“我”对往事的回忆,属于插叙,因为玉兰花的幽香令人迷惑、失眠,而陷入对往事的回忆,由实入虚,欲擒故纵,使行文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②从主旨看,这部分插叙充实了文章内容,由玉兰花而联想到为新文艺运动作出牺牲的老战士,因物即人,托物寓意,为文末揭示主旨作了必要的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在文中插入对往事的回忆体现了本文的精心构思,足见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

从结构上看,“这一夜,我在这股使人迷惑的幽香里失落了睡眠,闪现了许多回忆”,这些回忆属于插叙,写出了玉兰香得令人迷惑,故而失眠,想起过去的战友们,使文章由实入虚,产生了波澜,让寻玉兰的过程不那么平铺直叙,而显得有了变化。

从主旨上看,这段插叙,回忆的是“三十年代,许多曾经在南京一起干过革命的已经去世的朋友们影子”“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新文艺运动的丰碑上”,这与“我”最后因玉兰花而联想到“作家、艺术家”“一颗红心不死,临终在他们的作品里能够发射出强烈的时代的光和热,点燃人们心灵的希望之火,照亮了广大人民前进的道路”相呼应,从而有托物咏人的效果,为文章最后揭示主旨做了铺垫。

栏目热文

散文三大结构(散文结构方式6种)

散文三大结构(散文结构方式6种)

古代散文的结构,一般有3个层次。一是文体结构。二是思想内容结构。三是艺术形式结构。优秀的古代散文作者,按照自己确实的主题...

2023-07-30 08:24:43查看全文 >>

画心师岑欢恢复正常(画心师岑欢变成傀儡后悔)

画心师岑欢恢复正常(画心师岑欢变成傀儡后悔)

​在不少的古装电视剧中可以看到有很多需要疗伤的镜头,在以前剧中疗伤的镜头基本上都是盘坐在地然后开始疗伤,而现在疗伤的方式...

2023-07-30 08:51:31查看全文 >>

画心师岑欢魔化结局(画心师岑欢变成傀儡大结局)

画心师岑欢魔化结局(画心师岑欢变成傀儡大结局)

今天小淘给大家推荐一部玄幻悬疑网剧《画心师》,该剧由林健龙执导,祝绪丹、熊梓淇、李俊辰、鲍天琦、孙博豪、邱浩轩主演。该剧...

2023-07-30 08:42:02查看全文 >>

画心师岑欢说出自己的身份(画心师岑欢真名叫什么)

画心师岑欢说出自己的身份(画心师岑欢真名叫什么)

昨晚,无意间刷到感叹祝绪丹资源差的文章,要说资源,我觉得祝绪丹的资源是真的算差了。似乎,已经很久没见她有什么正儿八经剧...

2023-07-30 09:11:22查看全文 >>

人类基因中有很大一块空白基因(人类基因已经全部解码了吗)

人类基因中有很大一块空白基因(人类基因已经全部解码了吗)

15年前,科学家宣布,人类基因组图谱绘制完成。但我很遗憾地告诉各位,这不是事实。如果你曾被误导,那是因为长期以来,很多科...

2023-07-30 08:32:42查看全文 >>

散文的结构特点图(散文结构特点有哪些)

散文的结构特点图(散文结构特点有哪些)

散文分类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里所讲的是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在内的狭义文艺性散文。它根据主要表达方式可分为记叙性散文...

2023-07-30 08:57:09查看全文 >>

散文结构特点包括什么(散文常见的结构有什么)

散文结构特点包括什么(散文常见的结构有什么)

“鉴赏散文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技巧”,是散文阅读应该关注和检测的重点之一。能力层级E。散文结构的基本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

2023-07-30 08:50:13查看全文 >>

散文结构有哪几种(散文常见的结构有什么)

散文结构有哪几种(散文常见的结构有什么)

文学类文本的“结构”常见的考查题型有:布局谋篇有何特点?结构的艺术特色?这样的结构安排有何作用?全文是怎样布局谋篇的?开...

2023-07-30 08:24:12查看全文 >>

散文五种常见结构形式(散文结构特点)

散文五种常见结构形式(散文结构特点)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高考考...

2023-07-30 08:48:39查看全文 >>

散文的结构方式有几种

散文的结构方式有几种

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形散神聚)。“形散”: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

2023-07-30 08:55:48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