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门服务 >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原因(环境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3-06-27 11:19:53作者:YD166手机阅读>>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原因,环境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17)

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8、城市环境的改善措施

(1)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2)建立生态城市 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的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

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的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水源因素)

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地域化

7、农业地域的含义: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记忆]

(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

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位置:澳大利亚的西南端、东南端(墨累-达令盆地)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东水西调

优点: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 ③灵活的生产选择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2)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生产经验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

(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单产高,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

口诀:"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

作物:小麦、玉米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交通运输便利 (3)市场广阔

(4)地广人稀 (5)机械化程度高 (6)农业科技先进

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就美国而言的部分典型区位优势:如位于五大湖区及密西西比河有丰富的水资源,地处中央大平原地势平坦,且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牛、羊

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地价低

(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

(1)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如修建铁路)

(2)合理利用草场(如围栏放牧、划区轮牧)

(3)种植饲料 (4)开辟水源(如打机井)

(5)培养良种牛、防病害

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

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

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

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温凉、潮湿,

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温带海洋性气候)

(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五种农业地域对比表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原因,环境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18)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工业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2)分类:按生产对象:采掘业、加工工业

按产品性质: 重工业(主要为生产服务) 轻工业(主要为生活服务)

2、主要的区位因素

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前景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

目的:低投入、高产出 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五种主导型工业类型的特征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原因,环境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19)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原因,环境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20)

栏目热文

环境人口容量受什么因素影响(环境人口容量是人口合理容量吗)

环境人口容量受什么因素影响(环境人口容量是人口合理容量吗)

环境人口容量与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

2023-06-27 11:08:44查看全文 >>

环境人口容量变小的影响(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环境人口容量变小的影响(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知识点人口年龄金字塔年龄金字塔,是根据各个年龄段的人口、性别比例(或数量)绘制出的金字塔图。年龄金字塔分为三个阶段:①增...

2023-06-27 11:12:59查看全文 >>

决定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什么是人口环境容量的主要因素)

决定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什么是人口环境容量的主要因素)

必修二 人口知识点1:世界人口的分布1、特点: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则人口稀少);2、表现:①从全...

2023-06-27 11:11:45查看全文 >>

影响环境人口数量最主要的因素是

影响环境人口数量最主要的因素是

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知识要点: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定因...

2023-06-27 10:46:59查看全文 >>

为什么在植树节植树(植树节为什么不植树)

为什么在植树节植树(植树节为什么不植树)

今天我们迎来了植树节从这些数字,了解一棵树1棵树1天可以蒸发400公斤水大约可制作200公斤纸浆大约可制作750卷卫生纸...

2023-06-27 10:46:25查看全文 >>

增加环境人口容量的途径(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增加环境人口容量的途径(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新2021)河北省高中地理学考内容涵盖两本书。必修一自然地理,5章,15节内容;必修二人文地理,5章,14节内容。课程...

2023-06-27 10:45:31查看全文 >>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的因素是(环境人口容量存在着哪三种观点)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的因素是(环境人口容量存在着哪三种观点)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80.0分)图为“西藏地区不同发展模式下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比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下列...

2023-06-27 11:27:28查看全文 >>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六要素(影响环境人口容量最重要的因素)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六要素(影响环境人口容量最重要的因素)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位于太阳系中,绕日公转轨道位于金星与火星之间。注意:小行星带...

2023-06-27 10:53:15查看全文 >>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原因有(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及关系)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原因有(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及关系)

高中地理基础知识——人文地理部分第六单元 人口与城市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

2023-06-27 10:46:33查看全文 >>

对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小的因素(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有)

对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小的因素(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有)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人口的数量变化以下一些简单的知识点了解即可:亚洲基数最大,增长量最大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快欧...

2023-06-27 11:23:40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