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楝子花)
还有一首“楝子开花吃燎麦”的农谚,看来平常,其实很值得回味。
楝子树开花一般在农历四月初,这时完成扬花、抽穗和灌浆后的麦穗在南风的吹拂下开始泛黄,为了改善一下饥肠辘辘的状态,农人们到麦田里剪下一把麦穗,回到家中在灶口上烧燎,俗称“燎麦”,吃起来特别香甜。
如今经济繁荣,人们衣食无忧,没有人因为饥饿去燎燎麦了,只有上了年岁的人偶尔来了兴致,到田间掐下一把燎上一燎,慢慢咀嚼曾经过去的苦难岁月,借以“回味从前”了。
沛地有些农谚,虽然反映的是节气与农事活动,但意义已超出农事活动本身,具有辩证思维和哲理,也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折射。
“小满不满,麦子有闪(失)”和“五月芒种麦不割,四月芒种割满坡”都是反映麦子生长与收获的,平实的话语中含有时令、节气、气候与收成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小满”这个节气里,小麦颗粒完全形成,农人称为“满仁”,也就是颗粒饱满,如果这时颗粒还不饱满,收成就要打上问号了。
后一农谚讲的是麦子收获时间与节气间的关系,如果芒种出现在农历五月,到了这个节气时麦子还未完全成熟,则不能收割;反之,芒种出现在农历四月,到了这个节气麦子已经收割,有时全部登场。这其中的道理超出了纯粹指导农事的意义,带有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还有“蛤蟆打哈巴,四十五天喝饹嗒”的农谚,说坑塘里蛤蟆开始鸣叫,再有一个半月的时间麦子就要收获登场,人们可以吃到新麦了。这不仅反映了物候与农事的关系,也把当年人们盼望麦子成熟的心理和农人的生存状态表现了出来。
“要吃高粱面,扒出根来看”,说的是高粱幼苗期间锄地定苗的原则,也是对农事实践操作上的要求,符合科学种田的思想。
其他如“麦老一时,蚕熟一晌”、“沙地里看苗,淤地里吃饭”等农谚也属于这一类型。
古时没有气象云图和天气预报,观察天空风、云、雨、雪、虹、星、月等自然现象的变化,用于推测天气变化、天气走向等,以之指导农事活动,预测庄稼收成,也是沛地农谚重要内容之一。
其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夏至东南风,单收平底坑”、“东绛呼噜西绛雨,南绛出来卖儿女,北绛一出动刀枪”、“腊月打雷,遍地是贼”、 “三星对门,门口蹲人”、“大二小三,月升一竿”等等都属于这方面的内容。
“八月十五月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反映的是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中秋节(俗称八月十五)这天,如果天空被云幕遮蔽(阴天或下雨),看不到中秋圆月,那么来年正月十五这天就会阴天或下雪。
“夏至东南风,单收平底坑”,讲的是天气特征与庄稼收成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包含了气候学、气象学的知识。
如果夏至这一天东南风强劲,一般来说接下来的天气干旱严重,高阜地段受干旱影响收成有减,只有地势低洼处才有收成。当然这些农谚产生于生产力低下、靠天吃饭的时代,如今水利工程设施日趋完善,农田旱涝保收,农人不必再为此担忧。
沛地称彩虹为“绛”,人们对天气现象的观察中,发现了东西出现彩虹的物候现象较为普遍,南北则极为稀少,被认为是不祥的征兆。
这一认识源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自然界的“非常”现象是上天对人类社会的暗示或提醒,包括“正月打雷,遍地是贼”也是这个道理。
沛地一直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到了惊蛰节气以后,才会出现雷鸣。关于这一点,《汉乐府·上邪》中就有“冬雷震震,天雨雪,天地合,才敢能与君绝”的诗句,足见古人对非常态天气特别关注。
“三星对门,门口蹲人”反映的是宇宙星系运行的自然规律。每个季节北斗星所在的位置不一样,到了春夏之交的季节,“三星”一般处在正南方的位置,与向南的门户相对,于是就有了这个农谚。深究一层,这个农谚还反映了旧时农村人生活的状态。
这类农谚还很多。比如反映天将降雨物候特征的就有“长虫过路,蜻蜓扑面”(或者称“蜻蜓扑脸,大雨不远”)预示着天将降雨;“水缸潮,大雨到”;“鱼翻坑,大水涌”等等。
还有一些农谚讲节气与在田作物生长影响的。
“立夏三天,遍地除田”,是说到了夏天野草得到充足的阳光与水分,迅速成长,如不及时除草就会影响庄稼收成;
“立了秋,挂锄钩”,到了秋天,田地的野草开始成熟结籽,不再会疯长,所以农人不必再除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