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原因,康熙在位之时,虽然科学技术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康熙之后清朝的统治也渐渐的趋于保守。
自康熙之后,历代王朝统治者为了统一思想,便开始大力严禁传教士活动。
在此期间,有许多传教士不受到驱逐,更甚者会被官员残忍迫害,一时间冤案四起。
许多传教士眼见如此,便开始四处逃窜,一时间竟再无传教士往来,清朝也与外界信息相互隔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清朝与传教士之间的隔阂除了后面朝代的措施之外,其实早在康熙之际便产生了缝隙。
康熙前期是允许传教士在清朝本土进行传教活动的,但是因为后期两者之间的“礼仪之争”才成为两者破裂的导火索。
传教士在进入清朝之初,利玛窦本是主张崇尚中国礼仪,但是西方传教士内部却出现矛盾,认为作为传教士应当注重传播西方礼仪。
康熙二十年,任职宗座代牧的阎当主教开始在清朝统治下大范围抵华,正因如此,东方礼仪和西方礼仪之间的矛盾也被陆续激发。
作为清朝统治者的康熙,最初秉承以礼相待的原则接见西方传教士多罗,为了能够协同西方传教士一同商议解决方案,康熙不仅对其关爱有加,并在其生病之后也是倍加照顾。
原以为这样的行为能够让双方之间的矛盾得到稳妥的解决,但是却出乎意料的发生了一场农夫与蛇的故事。
多罗大病初愈后,还未到达罗马,行至南京之时便下令将中国礼仪正式裁定为异端宗教活动,并严令禁止。
康熙在得知此时候,可谓是火冒三丈,面对传教士的如此挑衅行为,康熙当即以不尊重中国礼仪为由,将众多传教士驱逐。
经过此事后,虽然康熙帝已经严令禁教,但是仍然会对耶稣会士所带来的西方学持有包容之策。
甚至康熙为了调和与耶稣会士之间的矛盾,不惜当下身段,亲自派遣白晋等人前往罗马觐见教皇,并与其商讨寻求折中方法。